无知的顾秀林,连疫苗也抹黑(第3页)

 再说疫苗副作用的问题。

 任何事物都存在正反两面性,新冠疫苗也不例外。接种新冠疫苗后,部分人可能会出现一些不良反应,如接种部位的肿胀、红斑、疼痛,或是全身的疲乏、嗜睡、发热等。但这些不良反应大多比较轻微,且是暂时的,通常在2 - 3天内就能自行缓解。以中国新冠疫苗为例,其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流感疫苗,整体不良反应都在正常范围内,且属于疫苗里较低的水平。

 与这些轻微且短暂的不良反应相比,不接种新冠疫苗所面临的风险则要巨大得多。新型冠状病毒具有很强的传染性和危险性,感染后病毒会侵犯人体肺部组织,引发严重肺部感染。对于本身免疫力较差或者治疗不及时的患者,病情会迅速发展,极易导致全身多器官衰竭,甚至死亡。香港曾有疫情数据显示,未接种疫苗人群的重症和死亡风险远远高于接种人群。从全球范围来看,新冠已成为导致全球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在全球范围内间接造成了大量的额外死亡,甚至不可避免地缩短了许多国家的预期寿命。而接种新冠疫苗后,可以有效降低发病率,减少重症和死亡的风险,是防控疫情最经济、最有效的手段。

 那些转载顾秀林言论的自媒体营销号,同样值得警惕。追踪它们的动态可以发现,这些营销号除了传播顾秀林等人的反科学言论外,平日里还热衷于传播反科学和极端民粹主义思想,煽动狭隘的民族情绪,破坏社会的和谐稳定;同时,它们还大力鼓吹宗教玄学等迷信内容,诸如宣扬一些毫无科学依据的神秘主义理论,误导公众陷入不切实际的幻想,严重阻碍了科学知识的普及和理性思维的培养。

 顾秀林这类毫无根据的错误言论,危害极大。她不仅会误导公众,让人们对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产生不必要的恐慌与怀疑,降低接种意愿,阻碍疫苗接种工作的顺利推进,影响群体免疫屏障的建立;还严重破坏了科学的权威性和公信力,扰乱了正常的疫情防控秩序。

 在疫情防控的关键时期,我们需要的是科学、理性的声音,而不是像顾秀林这种毫无专业知识却肆意误导舆论的杂音。公众应该保持理性,依据科学事实和权威信息来认识新冠疫苗,积极配合接种工作,共同为疫情防控贡献力量。同时,对于这类罔顾事实、误导舆论的不实言论,我们必须坚决予以驳斥,让科学的光芒穿透谣言的迷雾。

 (写于202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