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家王晓平的“美梦”注定实现不了(第2页)

 在后续的种植、管理等阶段,可以充分借鉴有机农业的理念和方法。例如,减少化肥的使用,通过合理的轮作、绿肥种植等方式,保持和提高土壤肥力。利用生物防治手段控制病虫害,如释放害虫的天敌、使用生物农药等,避免化学农药的残留和对生态系统的破坏。这样一来,在保证作物产量和质量的同时,又能实现有机农业所倡导的生态、健康、公平和关爱的原则。比如在一些地区,采用转基因抗虫作物与有机种植管理相结合的模式,在减少农药使用的基础上,还能通过有机的土壤管理和病虫害防治方法,进一步提升农产品的品质和安全性,同时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民的收益。

 那些反对转基因的人,尤其是像王晓平这种搞艺术、人文领域的,往往缺乏对科学原理的系统学习和深入理解。他们更多地从主观情感和传统观念出发,对新生事物充满恐惧和排斥。在转基因技术的问题上,他们没有基于科学研究和实验数据进行理性判断,而是仅凭一些未经证实的谣言和不实传闻,就坚定地站在反对的立场上。

 而且,它们拒绝与科研人员和科普作者交流,一旦有人提出不同意见,就立即拉黑,完全沉浸在自己的错误认知里,形成一个封闭的信息闭环,只接受符合自己观点的言论,进一步加深了对转基因技术的误解。

 有机农业和转基因技术完全可以有机结合,共同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应该摒弃像王晓平这类毫无根据的错误观点,以科学的态度和开放的思维,积极探索和应用先进的农业技术,为解决全球粮食问题、保障食品安全和生态环境做出贡献。

 王晓平接着说:“希望搞智能机器人的厂家多生产适合农业上用的机器人,减轻农民劳动力”。

 智能机器人在农业领域的应用确实能提高生产效率、减轻农民劳动力,如在山东淄博临淄区的“邀博番茄工厂”,协作机器人全方位参与农业生产,一个机器人就能完成过去近八十人的工作量。但这并非解决农业问题的万能钥匙,也不能成为反对转基因的理由。

 机器人的前期研发和购置成本高昂,对于普通农户和小型农业企业来说,难以承担。而且,农业生产环境复杂多变,不同地区的地形、气候、作物种类等差异巨大,开发能适应各种复杂环境的农业机器人难度极大。在一些山地和丘陵地区,机器人的行动和作业受到很大限制。此外,机器人出现故障后的维修和保养也需要专业技术人员和设备,这在农村地区往往难以实现。所以,仅依靠农业机器人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农业发展面临的诸多问题,更不能忽视转基因技术在农业增产、保障粮食安全方面的重要作用。王晓平提出用开发机器人来除草,这一想法是脱离实际的,尽显其对农业生产现实的无知,堪称“不食肉糜”。

 研发农业除草机器人成本高昂,像格力博研发第三代全自动智能割草机,截至2023年财报显示,资本化研发支出就达5022.35万元,研发进度60% ,预计完成还需投入4000万元,开发周期接近3年。即便研发成功投入使用,对于普通农民而言,使用成本同样惊人。美国Ai农业机器人公司farmwise的vulcan系统最大的三床、80英寸设备标价64.5万美元,年度服务和支持套餐额外需要4.5万美元,即便费用能在两年内节省收回,可对多数农场来说,仍是难以承受的巨额初始投资。并且,农民一个人可能要管理几百亩甚至几千亩土地,使用机器人除草,效率难以满足需求,还需配备大量机器人,成本会高到难以想象。反观当下农业发展,应是在合理利用科技的基础上,让转基因技术与有机农业理念相结合,实现产量与生态的平衡。

 王晓平却一味沉浸在自己脱离实际的幻想中,靠着天马行空的想象大放厥词,看似想象力丰富,实则毫无科学依据,思维局限,想象力极度匮乏,根本无法理解现代农业科学的多元与复杂。

 可以肯定的是,类似王晓平这样的人,她的美梦注定是要梦碎的,而且是100%会梦碎。

 回顾历史,从工业革命到如今的科技飞速发展阶段,每一次的进步都推动着人类文明大步向前。农业领域也不例外,从原始的刀耕火种到如今的机械化、信息化作业,历史趋势清晰地指向高度工业化与智能化。

 而王晓平渴望退回原始农耕时代,这无疑是逆历史潮流而动,与人类文明发展方向背道而驰,她的“美梦”注定会无法实现,最终只能“无可奈何花落去”也。

 恕我直言,真正能够减少农民劳动力的,绝非像王晓平这样只会纸上谈兵的口嗨爱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