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子晚报》对转基因的大力赞同(第2页)
mrnA疫苗与转基因技术:看似相关,实则不同
mrnA疫苗在新冠疫情期间进入大众视野,拯救了无数生命。很多人可能不知道,mrnA疫苗技术背后凝聚了众多科研人员的心血,像卡塔琳·卡里科博士和德鲁·魏斯曼教授,他们为mrnA技术的突破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卡里科博士多年来执着于mrnA稳定性和递送系统的研究,魏斯曼教授则在mrnA免疫原性调控等方面成果显着。没有他们的努力,就没有如今mrnA疫苗的研发成功。
与此同时,转基因技术也在农业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但自媒体营销号却声称mrnA研究证明转基因存在潜在健康危害,这简直荒谬至极。实际上,mrnA疫苗和转基因技术虽然都涉及基因层面,但它们的原理和应用大相径庭。mrnA疫苗只是将编码特定蛋白质的mrnA导入人体细胞,让细胞临时合成这种蛋白质,从而激活免疫系统,它并不改变人体的基因组,也不涉及基因的整合和遗传。而转基因技术是将外源基因稳定地导入到生物体的基因组中,以赋予生物体新的性状。所以,二者不能混为一谈。
微小rnA的奥秘:与转基因安全性无关
微小rnA(micrornA)的发现,为基因调控领域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做出这一重要发现的维克托·安布罗斯教授和加里·鲁夫昆教授也因此在2024年荣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微小rnA是广泛存在于生物体内的小分子rnA,它自身不具备任何毒性,主要功能是抑制蛋白质的生产,不过其作用机制极为复杂,科学界至今还在持续深入探索。
许多生物现象都和微小rnA有关,比如木蛙在面临极端寒冷的环境时,能进入一种类似冬眠的状态,身体几乎被冻僵,但却不会受到实质性的损伤,这其中微小rnA就发挥了关键的调控作用,它调节木蛙体内的蛋白质表达,帮助木蛙应对恶劣环境。还有非洲爪蟾在发育过程中展现出的独特生理现象,以及裸鼹鼠超强的抗癌能力等,都与微小rnA密切相关。
从科学原理上看,转基因的核心在于引入新基因从而表达特定蛋白质,其安全性主要取决于表达出的蛋白质。而微小rnA主要作用是调控和抑制蛋白质生产,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它与转基因的安全性毫无关联。即便微小rnA通过消化系统进入人体,也仅仅是发挥它抑制蛋白质的特性而已。从逻辑链条来讲,转基因技术的关键在于蛋白质的表达,只有当表达出的蛋白质出现问题时,转基因才可能存在安全隐患。而微小rnA抑制蛋白质生产,和转基因技术本身没有直接联系,反而进一步证明了转基因不存在安全问题。
在全球范围内,非转基因水稻里的微小rnA同样会大量进入人体的消化系统,甚至进入血管,但至今没有任何证据表明这对人体健康产生了负面影响。这也有力地说明,仅仅是微小rnA进入人体这一现象,根本无法作为判定转基因食物存在危害的依据。
对转基因技术的误解与真相
还有人认为转基因技术“违背自然规律”,但其实在自然界中,基因的交流和变异时刻都在发生。比如植物之间通过花粉传播进行杂交,这一过程就会形成新的基因组合。转基因技术只是在更精准、更可控的条件下实现基因的转移和组合,其目的是为了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需求,像提高农作物产量,让更多人免受饥饿困扰;改善农作物品质,为人们提供更营养健康的食物;增强农作物抗逆性,使其能够在恶劣环境中生长,保障粮食供应的稳定。
科学界已经对转基因技术进行了全方位、长时间的研究和评估,无数的实验和实际应用都证明,经过严格审批和监管上市的转基因产品和传统产品一样安全可靠。就像2011年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张辰宇教授团队的研究,已经被证明是错误实验,但即便这个发现是正确的,从科学逻辑推导,它不但不能证明转基因作物存在问题,反而能更好地佐证转基因是安全可靠的。后续全球同行无法重复其实验,张辰宇教授也承认原实验错误、结果为假阳性,还强调研究与转基因食品安全性无直接关联。
科学容不得半点虚假,我们应该以科学的态度看待转基因技术,不要被那些毫无根据的谣言所误导。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利用科学技术,为人类的未来创造更多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