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子晚报》对转基因的大力赞同(第3页)

 我们生活在一个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转基因技术作为一项重要的生物科技,在保障粮食安全、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等方面有着巨大的潜力。但如果任由这些谣言传播,阻碍了转基因技术的合理发展和应用,最终受损的将是整个社会。我们应当保持理性和科学的态度,尊重科学研究成果,不要被谣言左右,共同维护一个健康、稳定、科学的社会环境。

 《扬子晚报》对转基因的正面报道是十几年来的主流态度

 在探讨转基因技术相关话题时,常有包括@幽远高古?这样的人,提及多年前《扬子晚报》发表的一篇关于转基因研究的文章,试图以此质疑转基因安全性。但实际上,《扬子晚报》当年发表这篇文章,仅仅是履行信息传播的职责,并不代表《扬子晚报》本身的立场。《扬子晚报》作为综合性媒体,并非学术期刊,自然没有判断转基因是否安全的专业资质。

 十几年来,《扬子晚报》的相关行动也有力地表明了态度。它未曾再发表过任何一篇质疑转基因安全性的文章,恰恰相反,为了帮助大众正确认识转基因技术,发表了多篇支持转基因的科普文章以及正面报道。

 2012年3月9日,《扬子晚报》报道了南京医科大学代谢疾病研究中心主任赵子健和副主任戴一凡两位教授正在研制可以作为人类器官供体的“转基因敲除猪”。这一研究致力于解决异种器官移植的排斥反应问题,有望在未来缓解供体紧张的局面,为众多等待器官移植的患者带来希望。该报道让大众了解到转基因技术在医学领域的重要应用,展现出转基因技术对人类健康事业的积极推动作用 。

 2015年11月20日,《扬子晚报》还报道了美国食药局(fdA)批准某公司培育转基因鲑鱼(三文鱼)用于人类消费的消息,强调这是全球第一种获准供人食用的转基因动物,且fdA表示这种转基因鲑鱼营养丰富,食用安全不需特殊标签,从侧面传递出经过权威机构认证的转基因产品具有安全性的信息。

 在2019年12月25日,南京市中山小学开展博士课堂活动,《扬子晚报》对此进行了报道,其中四(4)班赵修齐同学的爸爸赵弘巍博士带来了《转基因植物的是与非》的讲座,让孩子们了解了转基因植物的来龙去脉,引导孩子们更加科学合理地认识和对待转基因食品,《扬子晚报》通过报道这样的活动,传播科学认识转基因的理念。

 在农业领域,《扬子晚报》也关注到转基因技术带来的变革。例如,报道过上海交大农业与生物学院教育部国家级高层次人才学者特聘教授唐克轩博士领衔的研究团队,在采用代谢工程策略培育高含量青蒿素青蒿及产业化研究领域取得重大突破。他们在国际上率先获得了高含量青蒿素青蒿的“中间试验”证书和“环境释放”证书,完成了安全性评价和青蒿产品的生物学功能评价。动物试验证明改良青蒿与非改良青蒿及其产品在化学成分、性质、药理、毒理等方面均无差异,说明改良青蒿及其产品是安全的。第3代抗除草剂青蒿产品的推出,将使利用废弃的盐碱地规模化、基地化种植青蒿成为可能,青蒿素的生产成本可降低到1000元/公斤,从根本上解决青蒿素原料供应的问题。这不仅体现了转基因技术在农业生产中提高作物产量、降低生产成本的优势,还展示了其在解决全球公共卫生问题(青蒿素用于治疗疟疾)上的重要价值。

 另外,《扬子晚报》还关注到转基因技术在生物科学研究中的探索。如报道美国巨像生物科学公司通过基因编辑技术,创造出了具有“猛犸象特征”的长毛小鼠,该公司最终目标是利用基因编辑技术设计出类似猛犸象等已灭绝生物。这一科研进展让读者看到转基因技术在生物科学前沿研究中的无限潜力,它可以帮助人类深入探索生物进化、物种特性等奥秘,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物研究开辟新的道路。

 从这些报道可以看出,《扬子晚报》多维度的积极展现了转基因技术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和成果,引导公众以科学、理性和全面的视角看待转基因技术,摆脱不实谣言的误导,认识到转基因技术为人类社会发展带来的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