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转基因,就不会有人类(中)
只见时空通讯端起茶杯,润了润嗓子,接着说道:“在农业领域,国际上已经培育出一大批具有抗虫、抗病、耐除草剂、抗逆、优质的作物新品种,像大豆、棉花、玉米、油菜、马铃薯、苹果等等,有数十个品种呢。全球主要转基因农作物种植比例也很惊人,棉花达到了79%,大豆74%,玉米31%,油菜27% 。咱们国家也不落后,转基因产品种类越来越丰富。国产抗虫棉市场份额提高到99%以上,还有3个耐除草剂大豆和4个抗虫耐除草剂玉米获得生产应用安全证书,抗虫大豆、耐旱玉米、抗虫水稻这些都有梯次储备。”
张启院士微微颔首,眼中满是欣慰:“这些成果意义非凡,不仅提高了农作物产量,还能有效减少农药使用,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起到了重要作用。从科研角度来看,这是基因技术在农业应用上的重大突破,每一个数据背后都是无数中国科研人员的心血。”
何祚庥院士推了推老花眼镜,补充道:“这背后还有着深刻的经济学意义。降低了农牧业生产的人工成本,减少灾害损失,这对全球粮食安全和经济发展都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从宏观层面来讲,这是科技推动社会进步的典型案例。”
时空通讯点了点头,继续说道:“更神奇的是,有些转基因食品还能解决人们的病痛问题。瑞典科学家把水仙部分基因植入水稻基因中,种出来的稻米含铁量更高,解决了1.3亿人因缺铁引发的贫血问题。还有富含胡萝卜素和维生素A的‘黄金大米’,β - 胡萝卜素含量是普通大米的23倍,能解决全球4亿儿童因缺乏维生素A导致的视力问题和许多国家儿童的营养不良问题。不过可惜,这个研究在中国受到质疑和声讨,最后在菲律宾种植并批准上市了。”
张洪林研究员轻轻皱起眉头,感慨道:“科学研究有时候就是这样,会面临各种阻碍。从中医的角度看,这也是一种对新事物的认知过程。中医在发展过程中也遇到过很多质疑,但只要是对人类健康有益的,最终都会被认可。希望大家能更理性地看待这些转基因成果。”
“咱们国家在转基因技术用于健康领域也有成果。”时空通讯接着说,“我国有上亿乙肝病毒携带者和3000多万乙肝患者,为了预防乙肝传播,国家研发了乙肝疫苗,但价格贵,接种还麻烦。后来‘863’计划推出‘利用转基因植物生产乙肝口服疫苗’项目,中国农科院生物技术研究所培育出了‘乙肝疫苗西红柿’,据说拿到了农业部生产安全证书,本以为很快能批量生产,可我一直没找到它确切上市的消息,我还挺想尝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