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根廷受益于转基因技术

在农业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下,转基因技术一直是备受全球瞩目的焦点。然而,各种争议与谣言也随之甚嚣尘上,其中阿根廷的转基因农业就深陷舆论漩涡。今天,就让我们拨开层层迷雾,探寻阿根廷转基因农业的真实面貌。

 

阿根廷农业发展的蜕变之路

 

上世纪八十年代,阿根廷的传统农业面临着严峻挑战。在传统耕作技术下,土壤中的营养物质毫无遮蔽地暴露在自然环境中,每逢风雨,水土流失问题便格外严重,这不仅降低了土地的肥力,还对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

 

转机出现在免耕技术与转基因作物的引入。所谓免耕技术,是在种植抗除草剂转基因作物后,无需再对土壤进行翻动。这一技术与转基因作物形成了奇妙的协作效应,为阿根廷农业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水土流失减少了96%,水分蒸发降低了70%,水的使用效率大幅提高,燃料消耗更是节约了66% 。这些数据直观地展现了新技术的优势,也让阿根廷农业逐渐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从1970年到2015年,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阿根廷农业的蓬勃发展。耕地面积稳步增长,而农作物产量的增长速度更为惊人,这其中转基因和免耕技术生产体系功不可没。自1996年阿根廷开启转基因商业化进程后,转基因作物的种植面积一路飙升。到2005年,达到了2500万公顷,大豆、棉花几乎全部实现转基因种植,玉米的转基因占比也高达96% 。而到了2023年,阿根廷转基因作物面积为2310万公顷,大豆依然是主要的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达1600万公顷,转基因玉米种植了670万公顷,使其成为仅次于美国和巴西的世界第三大转基因玉米种植国 。值得一提的是,阿根廷还是全球首个批准种植和消费转基因小麦的国家,2023年其转基因小麦种植面积约4.37万公顷,种植的转基因小麦为耐除草剂和耐旱品种。

 

阿根廷转基因作物的科学监管与广泛应用

 

阿根廷转基因作物能如此快速且广泛地应用,离不开一系列科学有效的措施。

 

在种子研发方面,阿根廷积极与世界各地的转基因技术公司合作,其中也包括中国的生物技术公司。这种合作不仅促进了技术的交流与创新,研发出的种子还能推广至其他国家种植。

 

在监管层面,早在1995年,阿根廷就开始构建与转基因作物相关的法律监管框架,这一行动在全球范围内都处于领先地位。该框架建立在公私合营的基础之上,政府、学术专家以及企业共同参与,共同制定并不断完善相关法规。法规不仅对转基因作物的经济和社会影响进行全面评估,还规定最终需由农业部长批准转基因作物的商业化。2014年10月,阿根廷国家农牧渔业部部长与联合国粮农组织代表共同宣布,认可阿根廷国家农业生物技术咨询委员会作为转基因生物安全的“标准中心” ,负责后续评估工作,这一举措成为阿根廷转基因监管历程中的重要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