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甘膦致癌吗?给陈一文上课(第2页)
(见链接略)
oeCd451致癌试验指南规定的试验条件为:试验时间18-24个月,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动物数每组50只。因法国塞拉利尼的分组大鼠数、对照组设置为10只、最终数据处理等等都不能达到oeCd试验指南的要求,而被世卫组织、欧洲食品安全局等权威机构断然否认。而上图给出的的孟山都草甘膦致癌试验,则在试验条件上基本都按oeCd试验指南进行,其结论的科学价值理应被接受。
1、本试验大部分分组满足oeCd毒性试验指南50只动物数要求,具有统计意义,淋巴部分有的分组动物数太少,这些分组数据不具单独统计的意义。
2、心、肺5mg/kg剂量组2%的阳性,被剂量更大10mg/kg分组数据否认,理应视作试验偏差不应计入阳性数据。其它阳性表现均在10mg/kg、30mg/kg分组出现,可以证明,即便草甘膦能够致癌,在5mg/kg剂量以下也是安全的。同时,确能看到随摄入剂量增加,试验鼠阳性率有所增加。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3、10mg/kg分组14种器官分类中5种有2%阳性,其余都是阴性。可能提示如果草甘膦致癌或许有相应敏感器官指向。淋巴部分实验鼠数量不符要求,看似阳性率高其实结论并不可靠。
三、问题与推测
1、试验结果全部雄性实验鼠没有癌症阳性,值得进一步研究、分析,找出草甘膦对雌性鼠致癌的机理。
2、符合oeCd试验指南要求的分组,两年试验后阳性比例均在2-4%,从动物实验的重复性、再现性偏差角度看,难以确定草甘膦致癌的结论(即使其他仪器分析检测项目,重复性再现性精度也是有限的)。如果以这样低的阳性比例作评价,大多权威机构认定草甘膦不致癌或者致癌可能性很小是合理的。
3、法国塞拉利尼试验分组试验动物数仅10只,且自称不到一年就已有好些动物致癌,两个试验表现差异如此之大,的确很应该寻找背后的偏差原因,可塞拉利尼为何拒绝向efsA提供进一步的试验信息呢?用是否符合oeCd试验指南作判断,显然塞拉利尼试验结果没有什么科学价值。
4、从本试验数据来看,两年试验期30mg/kg剂量组,累积摄入草甘膦剂量已达mg/kg,大于无毒物质分级剂量的4倍,不要说评价Ld50半数死亡计量值,连致癌阳性率都低于2-4%,是否可以证明草甘膦进入动物体内的降解和排泄是比较容易的?试验大鼠在试验摄入剂量条件下,98%以上实验鼠的器官都正常,没有体现毒性累积作用,能否应该得出草甘膦在动物体内不累积的结论!
四、规范使用草甘膦对于人类不致癌
依照美国制订的草甘膦大豆残留值不大于40mg/kg,欧盟20mg/kg。中国进口大豆残留检测,实测值不高于5mg/kg。
如果以每人每天吃1kg大豆折算到60kg平均体重,则每人每天单位体重可能摄入草甘膦,按美国标准允许最大值应不大于0.67mg/kg,以中国进口检测不超过小麦标准值折算应不大于0.083 mg/kg。这大约是孟山都试验中不致癌5mg/kg剂量的1/8~1/60,可以看出相关标准制订中,即使从致癌安全性角度,也已留有10~100倍率的安全系数。
因此,我们显然应该接受最终结论——按照相关标准指标控制草甘膦残留含量,食用转基因大豆不具备对人体造成致癌的风险!
草甘膦是当下最为低毒、高效、降解快的广谱除草剂,作为替代其他毒性更高的除草剂,草甘膦的使用量逐步增加,科学家率先利用开发了抗草甘磷除草剂转基因技术,促进了草甘膦应用的推广,加快了百草枯等毒性更大除草剂品种的淘汰。2014年全球草甘膦总计消费约为75万吨,其中转基因作物消费约38万吨,与非转基因作物等的使用量基本上各占一半,说明非转作物也在用草甘膦替代其他除草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