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是必由之路,也是唯一方向(第2页)

 再看张伯礼团队所开展的中药组分库项目,同样意义深远。在传统中医里,中药材的使用往往基于经验和整体观念,但对于其中究竟是哪些成分在发挥作用、如何发挥作用,缺乏深入且精准的认知。张伯礼团队借助先进的色谱、质谱等仪器手段,对中药材进行深度剖析,将其中的有效组分分离鉴定出来。比如在研究过程中,他们发现虎杖这味药的中药组分对新型冠状病毒有较强抑制作用,马鞭草组分对肺小支气道具有明显抗炎功效,可阻止形成包裹沉寂病毒的痰栓,从而有效避免患者“复阳”。通过这样的研究,团队以已知的有效组分进行创新组方,开发新型现代化中药。

 这一过程中,临床疗效统计是关键环节。他们对使用新型中药的患者进行跟踪观察,详细记录症状改善情况、康复时间等数据。同时,与现有西药进行对照试验,验证新组方的药效。这种科学严谨的研究方法,为中医的现代化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让中医不再仅仅依赖传统经验,而是有了现代科学数据的背书,也为中西医结合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例如,传统中医在治疗某些慢性疾病时,虽然能从整体上调理身体机能,但在起效速度等方面可能稍显逊色;而西药在针对性治疗某些症状时,效果迅速,但可能存在副作用等问题。将中药有效组分提取并合理组方后,与西药结合使用,就有可能取长补短,既提高治疗效果,又减少不良反应。

 韩济生院士对针灸镇痛治病机制的研究,也是中医与西医结合的典范。在传统中医理论中,针灸通过刺激穴位来调节人体经络气血,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但其中的具体生理机制一直缺乏现代科学的解释。韩济生院士从西医神经学的角度出发,研究神经系统受到针刺响应后分泌内啡肽等激素物质的过程。他发现,当对穴位进行针刺时,人体会分泌脑啡肽、内啡肽以及强啡肽等神经肽,这些物质能够起到镇痛作用 。低频电脉刺激穴位时,可引起它的缓慢释放;高频刺激时,则会强烈释放,这也为针灸学中关于“在同一穴位用不同手法进行针刺,可产生不同疗效”的说法提供了科学依据。

 基于这一原理,韩济生院士制作出“经皮穴位神经电刺激仪(hAns)”,将针灸的传统疗法与现代科技相结合,使针灸的应用更加便捷和广泛。比如在癌症患者的疼痛治疗中,通过针灸刺激患者分泌脑啡肽等镇痛物质,可使他们减少对杜冷丁等麻醉药品的依赖,用药量降低一半。这不仅体现了中医针灸的独特价值,也展示了西医科学研究方法对中医理论的深入挖掘和阐释,为中西医结合在疼痛治疗领域的应用打开了新的局面。

 从更宏观的角度来看,中西医结合在其他医学领域同样成果斐然。在肿瘤治疗方面,西医的手术、放疗、化疗等手段在直接对抗肿瘤细胞方面效果显着,但同时也会对患者身体造成较大的损伤,导致免疫力下降等问题。而中医通过扶正祛邪、调理气血等方法,能够增强患者的免疫力,减轻西医治疗的副作用,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许多肿瘤患者在接受中西医结合治疗后,生存期得到延长,生活质量也明显改善。例如,在手术后配合中药调理,可促进患者身体恢复;在放化疗期间,服用中药能减轻恶心、呕吐、脱发等不良反应,使患者能够更好地耐受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