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是必由之路,也是唯一方向(第3页)

 在心血管疾病的治疗上,西医的药物治疗、介入治疗等能够迅速缓解症状、改善病情,但对于疾病的整体预防和康复,中医的理念和方法有着独特的优势。中医强调饮食调理、情志调节以及运动养生等,通过改善生活方式和调理身体机能,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促进患者康复。比如,中医的食疗方对于高血脂、高血压患者的日常饮食管理有很好的指导作用,太极拳、八段锦等传统运动也有助于增强心血管功能,辅助治疗心血管疾病。

 中西医结合之所以潜力巨大,根源在于中医和西医各自的优势恰好形成互补。中医强调人体自身的调节和平衡,擅长治疗慢性病、功能性疾病以及进行养生保健;西医则以精准的诊断技术和针对性的治疗方法见长,在急性病、危重病的治疗方面效果突出。将两者结合,能够实现优势互补,为患者提供更全面、更有效的医疗服务 。

 然而,目前中西医结合的发展仍面临一些挑战。

 一方面,中医和西医的理论体系和思维方式存在差异,在融合过程中可能会遇到沟通和理解上的障碍。比如中医的阴阳五行学说、经络气血理论等,对于习惯了西医解剖学、生理学理论的人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

 另一方面,在教育体系中,中医和西医的教育相对独立,培养出的人才往往在知识结构上存在局限性,缺乏跨学科的综合素养。这就需要,我们在未来的医学教育中,加强中西医结合课程的设置,培养既懂中医又懂西医的复合型人才。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医发展,把中西医并重作为国家卫生工作的五大方针之一,在政策上为中西医结合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张洪林研究员的“中西医结合针灸法”、张伯礼团队的中药组分库项目以及韩济生院士对针灸机制的研究等中西医结合的研究与实践,为传统中医理论去伪存真、去其糟粕,挖掘中医宝库做出了示范,也为推动落实中西医结合科学道路政策导向做出了贡献。

 相信在未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人们对中西医结合认识的不断深入,中西医结合必将在医学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更卓越的贡献。

 (作者:怀疑探索者,写于202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