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基因农业的“大势所趋”,无可置疑
从数据看,转基因农业就是大势所趋,无可置疑。
在探讨转基因农业发展趋势时,有人以“全世界接近200个国家中,仅有30个国家种植转基因农作物,且每年增长的国家还不到1%”为由,质疑“转基因农业是大势所趋”这一《人民日报》提出的观点。但实际上,这样的看法过于片面,没有从更全面、深入的视角理解转基因农业的发展态势。
从历史发展的眼光来看,许多重大科技成果在初期的推广都并非一帆风顺,交流电的普及便是一个典型例子。
19世纪,交流电技术刚出现时,面临着诸多质疑和反对。直流电在当时占据主导地位,人们对交流电的安全性心存疑虑,加之利益集团的阻碍,交流电的推广困难重重。但随着技术的不断完善,如变压器的发明解决了交流电远距离传输的难题,人们逐渐认识到交流电在发电、输电和用电等方面的巨大优势,它能以更低的成本实现大规模的电力传输,满足不断增长的工业和生活用电需求。如今,交流电已成为全球电力供应的主流形式,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方式。所以,一项技术在初始阶段的推广情况,并不能决定其未来的发展走向,转基因农业同样如此。
自1996年转基因作物商业化种植以来,全球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呈现出爆发式增长态势。当年全球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仅为170万公顷,而到2023年,这一数字飙升至2.063亿公顷,增加了121倍,约占全球总耕地面积的13.38% ,累计种植面积超34亿公顷(510亿亩)。这一增长速度在农业发展史上是极为罕见的,反映出转基因作物在全球农业生产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从种植国家分布来看,1996年仅有美国和加拿大等少数发达国家种植转基因作物,到2023年,已有30个国家/地区种植了转基因作物,另外还有200多个国家/地区批准进口应用。越来越多的国家认可并参与到转基因作物的种植和应用中,显示出转基因农业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逐渐扩大。
在作物种类上,目前全球转基因作物种类已扩展到玉米、大豆、棉花、油菜、马铃薯、苜蓿、甜菜、茄子、甘蔗、苹果等32种。2023年,全球72.4%的大豆、34%的玉米、76%的棉花、24%的油菜都为转基因产品,转基因小麦也已在阿根廷开始商业化种植。这些数据表明,转基因技术在多种主要农作物中的应用已相当广泛,且占比持续上升。
不同国家在转基因作物的种植上也取得了显着进展。美国作为转基因技术应用的先驱,2023年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达到7469万公顷,占耕地面积的37%,其转基因大豆、玉米和棉花的采用率都处于较高水平,并且复合性状转基因作物的种植占比不断增加。巴西从2003年开始种植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持续攀升,2023年达到6692万公顷,转基因大豆、玉米和棉花的采用率均超过97%。阿根廷、加拿大、西班牙、乌克兰等国家的转基因作物种植也十分普遍,采用率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