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基因农业的“大势所趋”,无可置疑(第2页)

 转基因技术能够快速发展,根本原因在于它为农业带来了诸多优势。在提高产量方面,转基因作物通过转入抗虫、抗病、抗逆等基因,有效减少了病虫害和自然灾害对作物的损害,从而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和稳定性。例如,转基因抗虫玉米能抵抗玉米螟等害虫的侵害,减少了因虫害导致的减产,同时避免了害虫对玉米的破坏,降低了霉菌污染风险,提升了玉米的品质和储存性。在减少农药使用方面,抗虫转基因作物的推广使得化学杀虫剂的使用量大幅降低,不仅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和生产成本,还减少了农药对环境的污染和对非靶标生物的伤害,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另外,耐除草剂转基因作物的种植,使得农民可以更方便地进行除草作业,提高了除草效率,减少了杂草对作物生长的竞争,进一步保障了作物的产量。

 而在医药领域,转基因技术同样大放光芒,至今已有四五十年的应用历史。以疫苗为例,如今95%以上的疫苗都是转基因疫苗。传统疫苗存在着一些局限性,比如减毒活疫苗可能存在毒力回复的风险,灭活疫苗免疫原性相对较弱等。基因工程疫苗则可以通过对病原体的关键抗原基因进行克隆、表达和修饰,制备出更加安全、高效且具有针对性的疫苗。广泛使用的乙肝疫苗就是通过转基因技术,将乙肝病毒表面抗原基因导入酵母菌中,使其大量表达乙肝病毒表面抗原,经过纯化后制成疫苗。这种疫苗不仅免疫效果好,而且安全性高,为全球乙肝的防控做出了巨大贡献 。除了疫苗,转基因技术还在制药方面有着重要应用。像胰岛素、生长激素、干扰素等许多重要的药用蛋白,以往受原料来源有限、提取工艺复杂且成本高昂等因素制约,产量难以满足需求。而现在通过将编码这些药用蛋白的基因导入到合适的微生物(如大肠杆菌、酵母菌)或动物细胞中,使其成为能够高效表达目标蛋白的“生物工厂”,极大地提高了产量,降低了成本。以胰岛素为例,传统胰岛素从牛的胰腺分离,成本极高,普通患者难以负担。如今通过转基因技术利用微生物生产胰岛素,让胰岛素注射治疗的价格变得亲民,拯救了无数糖尿病患者的生命 。

 尽管转基因技术有着诸多优势,可目前种植转基因农作物的国家数量占比仍相对较小,这背后有着复杂的政治和贸易因素。

 贸易壁垒是其中一个重要表现,一些国家担心一旦大量种植转基因作物,农产品市场将受到国外大型转基因农业企业的冲击。比如,部分国家对转基因农产品设置严格的进口标准,从检测项目、检测精度到审批流程都极为繁杂,目的在于限制国外转基因农产品进入本国市场,以此保护本土农业产业和传统利益集团。墨西哥与美国之间关于转基因玉米的贸易争端就是典型案例。墨西哥是玉米的原产地之一,玉米在其文化和粮食安全中地位重要。1994年《北美贸易协定》签署后,美国玉米凭借价格优势大量进入墨西哥市场,冲击了墨西哥本土以小农生产为主的玉米产业 。之后,美国用玉米生产乙醇导致玉米价格上涨,墨西哥玉米饼价格随之上升,引发社会危机,让墨西哥政府非常不快。20世纪90年代转基因作物商业化以来,墨西哥虽未商业化种植转基因玉米,却从美国进口大量玉米。为限制美国玉米进口,墨西哥多次出台转基因玉米禁令,尽管国际上对转基因安全性早有定论,墨西哥这一做法更多是出于政治和贸易考量,通过非关税壁垒手段维护本国农业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