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十个方面看,农作物和粮食从未“纯天然”(第2页)

 六、土壤改良改变生长环境

 土壤是农作物生长的基础,但自然土壤的肥力和理化性质往往不能完全满足农作物的需求。为了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人们会对土壤进行改良。例如,在酸性土壤中添加石灰,调节土壤酸碱度,使其更适合农作物生长;施加有机肥料(如农家肥、绿肥等)和化学肥料(如氮肥、磷肥、钾肥等),增加土壤养分含量;通过深耕、松土等措施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通气性和保水性 。这些土壤改良措施改变了农作物生长的自然土壤环境,影响了农作物的生长发育。

 七、灌溉调控水分供应

 水分是农作物生长不可或缺的条件,但自然降水往往难以满足农作物生长的全部需求。因此,灌溉成为农业生产中的重要环节。通过修建灌溉设施(如水库、水渠、灌溉管道等),人们可以根据农作物的生长需要,有计划地为其提供适量的水分 。在干旱地区,灌溉更是保证农作物生长和产量的关键措施。灌溉不仅改变了农作物生长环境中的水分条件,还影响了土壤的水分和养分分布,进而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和发育。

 八、病虫害防治改变生存压力

 在自然环境中,农作物会受到各种病虫害的威胁。为了保护农作物免受病虫害侵害,人们采取了多种防治措施。化学防治是常用的方法之一,通过喷洒农药来杀死害虫和病菌 。生物防治则是利用有益生物(如害虫的天敌、微生物等)来控制病虫害的发生 。此外,还可以通过农业防治(如合理密植、轮作、清除病残体等)和物理防治(如诱捕害虫、设置防虫网等)等手段来减少病虫害的危害 。这些病虫害防治措施改变了农作物在自然状态下所面临的生存压力,影响了其生长和进化过程。

 小主,

 九、气候调控技术改变生长气候

 随着科技的发展,一些气候调控技术在农业生产中得到应用,以创造更适宜农作物生长的气候条件。例如,在温室大棚中,通过调节温度、湿度、光照等环境因素,为农作物提供稳定的生长环境,使其能够在不适宜的季节或地区生长 。遮阳网、防寒保温设施等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调节农作物生长环境的气候条件 。这些气候调控技术的应用,使得农作物不再完全依赖自然气候,而是在人工创造的气候环境中生长。

 十、储存加工改变原始形态

 从田间收获的农作物和粮食,在到达消费者手中之前,通常要经过储存和加工环节。在储存过程中,为了防止粮食发霉、变质和遭受虫害,人们会采取各种措施,如干燥、通风、熏蒸等 。这些措施改变了粮食的自然储存环境,影响了其品质和保存期限。在加工环节,粮食会被进一步处理,如碾磨、蒸煮、发酵等,使其从原始的农产品变成各种食品 。这些加工过程不仅改变了粮食的物理形态,还可能改变其化学组成和营养价值。

 农作物和粮食从最初的野生植物被驯化为栽培品种,到在生长过程中受到各种人工干预,再到收获后的储存和加工,整个过程都深深打上了人类活动的烙印 。因此,严格意义上来说,从来没有纯自然的农作物和粮食,它们都是自然与人工共同作用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