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后,成为了农业之神怀疑探索者
转基因与现代反科学思潮溯源(上)(第2页)
在国内,顾秀林便是深受这一思潮影响的典型人物,其相关言论和行为在一定程度上误导了公众对科学技术的认知。
面对这股来势汹汹的反科学思潮,众多自然科学家挺身而出,就连不少科学哲学学者也纷纷加入了扞卫科学的阵营。上世纪90年代,一场激烈的“科学大战”就此爆发,反对科学与扞卫科学的双方展开了激烈交锋。
扞卫科学的学者们坚定地指出,科学知识所具备的客观性、普遍性和构造性这三大基本特点不容置疑与诋毁 。客观性体现为科学知识的可检验性与可重复性,任何科学理论与成果都能够通过严谨的实验和反复的验证来加以确认;普遍性意味着科学知识不受地域和国家的限制,其真理的光芒是普适的,不带有国界的烙印;构造性则表明科学知识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和精确性,是人类理性思维和智慧的结晶 。他们强调,科学技术本身是中性的,并无绝对的善恶之分,其价值的体现关键在于人们如何正确地运用 。他们并不排斥对科学与社会相互作用的深入研究,同时也倡导摒弃技术万能的“唯科学主义”,积极克服科学发展进程中出现的种种弊端,但他们始终坚守一个底线,那就是绝不能因噎废食,否定科学发展的必要性 。他们清醒地认识到,如果任由反科学思潮肆意蔓延,无疑将给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带来毁灭性的灾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