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后,成为了农业之神怀疑探索者
中国会再次错过基因编辑农业么?(上)
山东济南,西南方向的一个山谷,阳光越过山头落在已经干涸、枯草丛生的河床上。周围的石山上,开垦出的梯田见不到任何作物,反倒是种了成片的柏树。此刻的我,在冬日寒风的包围中,徘徊在一栋二层建筑前,等待着几位科学家的到来。
少时,头发略显灰白的牛小牧博士到了,身边还相跟着几位年轻人。我们乘直梯到顶层后,一个巨大的足有上万平的智能温室呈现在眼前,生机盎然,别有洞天。一行行的玉米、番茄、大豆、生菜、小麦、水稻、土豆…… 正茁壮地生长。相比外部的严寒,这里光照充足、温度宜人。
当然,这绝不是一个简单的温室。
这里种植的所有作物,其基因经过了精心的改造,某些方面的表现会“出类拔萃”。徜徉在这现代的“田间地头”,几位年轻的博士轮番向我介绍起他们的杰作——香气四溢的玉米,高油酸的大豆、比肩猕猴桃的高维c生菜、高gAbA、高番茄红素的番茄…..
“这些预计什么时候可以在市面上买到?”我不禁问道。
牛小牧博士略微停顿后说:“我们希望尽快能拿到安全证书。”
从他的回答中,我立即明白了其中的“双重”意味——往好的方面看,可以很快;往不好的方面看,就是不知道要等到什么时候。
5年,从领先到落后
如果基因编辑作物最终可以在中国实现产业化,济南无疑是一个重要的起点。
2018年5月,美国科学院院士朱健康和济南市政府签约,建设植物基因编辑的公共技术平台和产业基地项目,这也是中国政府首次尝试植物基因编辑的产业化。很快,在平台的孵化下,山东舜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成立,进行产业化的运营。
即便放到国际上,当年的这一系列举措,也展示出相当的前瞻性。毕竟,2012年新型基因编辑方法crispr-cas9才问世,而世界上还没有推出一款基因编辑的农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