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会再次错过基因编辑农业么?(上)(第2页)
中国,如果不是领先,也至少是并跑。
然而,回过头看,短短的四年,世界发生了许多重要的变化。
首先标志性的事件是2020年的诺贝尔化学奖,颁发给了两位科学家——杜德纳(jennifer doudnA)和夏彭蒂耶(eanuelle charpentier),表彰她们研发出基因组编辑方法crispr-cas9。诺奖向来保守,其授予的成果往往需要经历时间的检验,科学家经常是年轻时候做出发现,耄耋之年才获垂青。然而,这次她俩的得奖速度实属罕见。
在2012年6月——她们纯化了cas9蛋白,证明了这个蛋白在如同导航系统的rnA的引导下,精确定位到某个基因组位点后,可以像一把剪刀,切割dnA链,达到修改基因的目的。
科学家们很快意识到这把“分子魔剪”的强大,其简单、廉价和高效,就像编辑文档一样可以精确地编辑动植物的基因,进而实现按照人的设想,改变生物的特性和功能。很快,围绕着这一技术的应用开发在全世界掀起了热潮,人们纷纷尝试将其用于治疗遗传疾病、农作物育种等领域。
在这四年中,发生的另一件大事是,围绕这一突破性技术的专利诉讼有了一个暂定的结果。
2022年2月,美国专利商标局裁决,博德研究所的张锋团队仍然拥有在真核细胞中使用crispr\/cas9技术的专利,而前述两位诺奖得主所在的团队cvc(cvc为加州大学、维也纳大学和charpentier三个主体的首字母缩写)则失去了该技术在最为关键应用领域的专利优先权。
鉴于潜在的巨大应用前景和商业价值,这两个团队早在2012年就单独向美国专利商标局提交了申请。但这个专利究竟给谁,在此后的几年中,双方展开了激烈的诉讼。对围观的“吃瓜群体”而言,其实不管谁拿到专利,今后只要是在这个工具基础上的开发应用产品,都需要向他们交纳价格不菲的专利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