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粮食自足,还能出口创汇?(一)(第2页)

 

如今我国大量进口粮食,是国民经济发展、消费结构升级的必然结果。随着生活水平的显着提升,居民对食物的需求从单纯的温饱转向多元化、高品质。就拿肉类消费来说,以前人们每日肉类摄入量很少,如今肉类已成为日常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肉类需求的增长带动了养殖业的蓬勃发展,养殖场需要大量饲料,而饲料的生产依赖于粮食作物,如玉米、大豆等。以大豆为例,大豆不仅是重要的食用油原料,其加工后的豆粕更是优质的饲料蛋白来源。为满足养殖业对饲料的庞大需求,进口大豆等饲料用粮成为保障畜牧业发展、满足居民肉类消费需求的必要举措。

 

从粮食安全保障上,我国一直将其牢牢抓在自己手中。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粮食自给率长期保持在较高水平,口粮实现绝对安全。2023年,我国粮食总产量超6.8亿吨,连续多年稳定在较高水平,稻谷、小麦等主粮库存充足,可满足一年以上的消费需求。从国际贸易本质来看,粮食进口是资源优化配置的体现。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各国依据自身资源禀赋参与国际分工。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仅1.4亩,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适当进口土地密集型农产品,如大豆,可将有限耕地用于种植效益更高的作物,提高农业整体效益,释放资源发展其他产业,促进经济全面发展。同时,粮食进口也是国际合作与外交的一部分。通过粮食贸易,我国与世界多国建立紧密经济联系,增强国际影响力,稳定国际市场。我国还积极推动农业“走出去”,在海外投资农业项目,参与全球农业治理,不断提升在国际粮食市场的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