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转基因种植的是“既得利益者”?(第2页)
该营销号还宣扬“真正的农民,自留地自己吃都是老品种”,借此暗示转基因食品不可食用,这同样是毫无科学依据的误导行径。
从漫长的农业发展进程来看,种子的更新换代是永恒不变的主题,从来不存在一成不变、世代延续的老种子。回顾古代,粟在商周时期贵为“五谷之首”,凭借耐旱、耐贫瘠等特性,在北方旱地广泛种植,为当时的人口增长作出卓越贡献。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农业技术的进步,到了汉朝,研磨与发酵技术的出现促使小麦逐渐取代小米,成为北方的主要粮食作物。小麦并非原生中国,而是经西域传入后不断驯化,逐渐形成各类细分品种,其产量和性能持续提升,最终成功跻身世界主要粮食作物行列。在这一漫长的演变过程中,没有所谓始终不变的“老种子”,每一次品种更迭都是自然选择与人工干预共同作用的结果,其目的是更好地满足人们对粮食产量、品质等多方面的需求。
近现代,杂交育种技术的横空出世更是极大地加速了种子的更新换代进程。袁隆平院士团队研发的杂交水稻便是极具代表性的例子。在杂交水稻推广之前,我国水稻产量长期处于较低水平,农民即便付出辛勤劳作,收获的粮食也仅够勉强维持生计。而杂交水稻巧妙集合了多个亲本的优良性状,具备高产、抗病等突出优势,极大地提高了粮食产量,成功解决了数亿人的温饱问题。自推广以来,杂交水稻迅速在全国范围内大面积取代了大量传统水稻品种,成为我国水稻种植的中流砥柱。如今,我国杂交水稻种植面积占比超过50%,产量更是远超传统水稻品种,这一铁一般的事实充分证明,在农业生产中,农民会基于产量、品质、抗逆性等多方面综合考量,主动选择更具优势的新品种,而非一味坚守老品种。
再从蔬菜种植领域来看,老种子蔬菜在市场上的占比正日益缩小。以番茄为例,传统老品种番茄虽然口感或许独具特色,但普遍存在产量低、抗病性差、果实大小和形状不一等诸多问题。而现代培育的杂交番茄品种,如“中杂101”“浙粉702”等,不仅产量高,还具备良好的抗病性、耐储存性,果实大小均匀、外观美观,更契合市场需求和商业种植的要求。因此,在蔬菜种植过程中,菜农们也更倾向于选择这些杂交品种,老种子番茄仅在部分对口感有特殊需求的小众市场或家庭菜园中有所留存。
从全球范围来看,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种子的更新换代是不可阻挡的普遍趋势。美国作为农业高度发达的国家,在其玉米种植中,转基因和杂交玉米品种占据主导地位,传统老品种玉米的种植面积微乎其微。
在欧洲,随着农业技术的持续发展,各类新型农作物品种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老种子同样逐渐被市场所淘汰。农民在选择种植何种种子时,是基于自身经济利益、粮食安全需求以及对农业生产实际情况的理性判断。他们并非排斥老品种,而是在追求更高的生产效益和更好的生活品质。所以,“真正的农民自留地都种老品种”这种言论不过是一种脱离现实的臆想,是对农业发展和农民智慧的严重误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