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明心

 对于姜瑜来说抓几个慕容氏人,根本就算不得什么,他早就与慕容氏结成死仇,刺杀之事,抓了尹纬之后,气也就消了,整个抓捕过程,其意义,也就是再一次锻炼了队伍,长久的待在长安城里,这些精锐骑卒们,已经无所事事起来。 

 人抓了也就抓了,扔给郑才,在营中分开关押,按照正常囚犯待遇处置即可,反正这些人的生死,眼下,也不是姜瑜能说了算的。 

 姜瑜和长安城里所有的有心人一样,在一种诡异的气氛中等待、煎熬。 

 翟斌拉开序幕,这个时代的第一个主角,慕容垂已经闪亮登场,关东鞭长莫及,长安在等待的,无外乎战火何时燃进关中,庞大而虚弱的秦国,自以为是的苻坚,他们,真的做好准备了吗? 

 这个时候,姜瑜需要老人的智慧,之前是赵盛之,有时候权翼也会指点一二,现在,姜瑜又一次来到太学,坐到了张炳的课堂里。 

 “汝眼下还有心思来太学,莫非是真的有心治学不成?”张炳放下手中竹简,笑呵呵地问道。 

 姜瑜对着张炳行了正经拜师礼,说道:“近来忙于王事,没有来拜见老师,是瑜之过错。” 

 “无妨,坐吧。” 

 张炳没有多说,姜瑜脸上有一种不该属于他这个年纪的愁苦之色。 

 姜瑜坐定,单刀直入地问道:“老师,慕容垂既反,以您看来,天下局势,将会如何?” 

 “你这是问道于盲了,你应该知道我的家世,我若懂得这些,如何会落得个国破家亡的下场?” 

 “小子,我只教授经典,天下事,我可不懂。” 

 张炳自从放弃自己的宗室身份,专心投入学术开始,就一直过着一种极简主义的生活,所谓断舍离,在此人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其子嗣已经在前凉的宗室倾轧和社稷覆灭之时,幺亡殆尽,此刻真是孑然一身,身边唯有两三个入室弟子,照料生活起居。 

 虽然苻坚厚待博学鸿儒,但他平日里也仅是着粗布麻衣,居太学陋室,食清茶淡饭,倒也怡然自得。 

 身在长安太学,偷得隐士生活,大隐隐于市,也就是如此了。 

 姜瑜听闻张炳之言,心中自哂,略微调整情绪,压下焦躁后又说道:“瑜心中不静,可否烦请老师为我讲解经典?” 

 于是正襟危坐于客座之上。 

 张炳也不多说,顺着方才在读的书,继续诵读起来,一遍完毕,让姜瑜跟着读一遍,随即逐字逐句地讲解起来。 

 学习的时间总是过得很快,姜瑜坐了一个多时辰,天就暗了。 

 “天下将乱,瑜此时心中有些迷茫焦躁,不知该如何去做,又不敢有丝毫停留,老师可有教诲?” 

 姜瑜起身点起一支烛火,于烛光摇曳之中,低声问道。 

 “三国之时,英雄豪杰如过江之卿,汝姜氏先祖便是其中佼佼者,何不效法你那先祖姜维,做个忠臣良将,用心匡扶大秦社稷?” 

 “学生虽受苻氏恩惠,但其并非刘氏,秦国终究是氐人之国,千秋之后,恐怕也只是这夜空中一闪而过的流星,远不如炎汉那般,有四百余年的光亮照耀世人,一心效忠苻氏,如此混乱之际,瑜自问做不到。” 

 “唔……”张炳似乎震惊于姜瑜的直率,停了一下,又说道:“那对于华夏正统,你是如何看待的?” 

 “天下一统,国家安定,百姓安居,内政修明,外御其侮,如此方可为华夏正统!” 

 姜瑜毫不犹豫,立即答复道。 

 “那在你眼里,当今天下,谁可为正统?” 

 “老师当面,学生不敢讳言,瑜以为,放眼天下,没有能称得上是正统的。 

 所谓晋国,当真是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虽偶有名士风流,但彼辈终究担不起天下之重,或者说天下丧乱至此,昔日晋国之肉食者,罪责深重! 

 老师让我读三国志,我读到赤壁大战后,很是佩服曹孟德,大败之后,其人深知天下一统,已经无法在他手中实现,于是主动收缩战线,稳定地方,兴修水利,大肆屯田,积攒府库,魏国占据北方,三分天下有其二,只要稳定发展,最后定然会以国力碾压其余二者,后面的发展也确乎如此,纵然蜀国有武侯之智,吴国有大江天险,最终也是蜀、吴相继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