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牧奴(第2页)
“你真是要气死我……”
权翼嘴里嘟囔着,脚下却不停,三两步走到案前,拆开方才姜瑜拿来的手书,直接在上面疾书不止,几息之间写完,也不等墨迹干枯,随手递给姜瑜。
“赶紧给我滚!”
原来,给姚兴的手书,竟然空无一字,此人当真是老奸巨猾。
姜瑜目的达成,大大方方地行了一礼,肃然说道:“末将多谢权公成全,权公恩德,瑜铭记于心!”
权翼指着姜瑜喝骂道:“你若不能建功,老夫第一个拿你是问,谁都保不住!”
姜瑜不理对方,躬身一礼,就退出廨舍,遣亲卫去回军营通报朱墩,自己则直接去了京兆府。
没有对姜宇有半点隐瞒,他将方才之事和盘托出,姜宇履历州郡,能文能武,自然晓得事情轻重,并未苛责半句,直接带他去了仓库。
这批军器,姜宇早就差人分门别类码放整齐。
工曹郎中上前介绍道:“启禀府尹、将军,长矛断槊,能用的大概有千余,至于弓,属下带人略做了一些修缮,能有五百余把交付出去,但没有箭矢。
甲胄就不行了,大多破败不堪,将军如果真想要,属下这里有很多布条,麻绳,串联绑缚,也能勉强凑合。”
姜瑜大喜,连忙拜谢其叔父,姜宇也很是赞赏得看了一眼那郎中。
及至午后,朱墩带领的一千军马,已经将所有能用的,都驮负在姚氏的一千匹马上。
“叔父保重!”
“瑜儿也要小心,局势一日三变,不要在外耽误太久。”
对于姜瑜如此果断的行动,眼前的这位京兆尹,惊诧之余心底竟然有些佩服,还是年轻好,无所顾忌。
姜瑜拜谢完叔父,翻身上马,两千多匹马,一刻不停,直接出横门,渡渭河北去。
连日来朱墩的轮番整训起了显著的效果,这一千人,身着全新的禁军制式甲胄,左右各成一队,将无主的马匹夹在中间,四马成一行,相当齐整。
初春的阳光照耀在甲胄上,熠熠生辉,远远看去,当真能赞一声精锐。
二十四节气在汉时确立,此时正在缓慢的与农业生产相结合。
得益于秦国对于关中水利的重视,长安周边有大片大片的田地,都被种上宿麦,等宿麦在芒种前后收获,再种上一茬豆类或蔬菜,关中小户还是比较殷实的。
关中大户兼并田地,隐匿户口的情况在王猛时代就被遏制,虽然近年来已有复起的苗头,但也是个逐渐的过程,整体并未败坏。
建元七年,关中大旱,苻坚下诏教授、推广区种法,此法可以适当的以精耕细作来提高产量,此后一直沿袭下来,此时每块田地之中几乎都有农人忙碌,道路之上也多有递送浆水饭食的农夫、幼童。
姜瑜自然严令士卒小心避让,不得踩踏农田,不得搅扰百姓。
微风拂面,惊蛰刚过,原本略显枯黄的宿麦,开始逐渐返青,满眼望去尽是绿意,不禁让人心旷神怡起来,这些天在长安城内的郁闷之气,一扫而空。
紧赶慢赶,又行了一个时辰的夜路,终于抵达了目的地,关中平原北缘的嵯峨山中,一处无名山谷内,这里已经不能耕种,从此向北,除了少数塬地,已经没有农人耕种了。
而上古周人的祖先,正是从这些塬地上,逐渐走出,进而行遍天下的。
从此以北,就是广义上的的渭北,苻坚统一北方的过程中,迁入关中的各族遗民,基本上都在此了,广袤的黄土高原,沟壑之间,没有人能知道,到底藏了多少人。
段索与郑才早早在谷口相迎。
“将军,将军。”
“无需多礼,去里间说,士卒饥饿,我们带了些粮食,赶快造饭,先让士卒们吃饱肚子。”
姜瑜所说的粮食,是朱墩出发前从自家军营中拿的,当然不多。
随着姜瑜的前行,谷中密密麻麻的人群自动让开道路,夜色凝重,确实看不清有多少人在其中,唯见篝火顺着山谷星罗棋布,仿佛天河一般。
进得帐中,甫一坐下,郑才就上前报喜道:“将军,吾二人不负所托!”
虽然没有什么粮食,山中野味却不少,行了大半日,早已腹中饥渴难耐,姜瑜直接抄起架在火堆旁边保温的野鸡,大口啃了一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