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章 冀城之战
有了河东大战的一系列缴获,在秦州休整期间,令城内工匠修复拼凑,再加上秦州府库内的兵甲,此时的姜瑜麾下,能披一身完整铁甲者已经有六千多人马,剩下能归类到轻骑的,也有五千人马,另外,还有两千步军。
在秦州的十来日里,他当然也没闲着,自然又将麾下人马重新整编一番。
虽然河东大战结束之后,第一时间就将捷报文书和麾下将士的功劳奏报庙堂,可庙堂的封赏,也就止于他这一层,对于
姜瑜以赵焕为鹰扬将军长史,郑才为军司马,王定、以及权宣吉为首的秦州豪族代表作为参军,又从城中招募诸多寒门士人为文吏。
朱墩以虎贲校尉,居全军副二,统领六千重骑,其下杨十难、杨贵、王狄三校尉各统兵一千五百人。
轻骑这边,仍然以段索为首,邵安民、莫大胆副之。
姜瑜作战尤其重视战场情报搜集,所以除了各个校尉麾下自己的斥候,高林继续扩大了他的斥候队伍,队伍中不仅有骑术高超、武力强悍的战兵,还配备了一部分能够书写的文吏。
一方面,这些人可以绘制基本的山川地形图,第二方面,来自几个大城的情报,也需要有人分析处理,总体来说,高林是姜瑜麾下的情报负责人。
姜瑜自己领了整整一千人的亲卫,以叱卢虔为亲卫校尉,至于韦豹,姜瑜看他实在是个粗野能战的,已经调配至朱墩麾下,去做甲骑都尉了。
至于步军,已经全部交给赵盛之来守卫下邽了,姜瑜擅长的,还是骑兵野战。
经过河东之战,段索麾下的轻骑,虽然依旧甲胄不全,但是武器已经有了很好的改善,人和马匹都能吃饱以后,全军的精神气自然是焕然一新,再加上姜瑜不厌其烦地派人宣讲军令,此时的五千轻骑,虽然抽调一部分入重骑,但早已不是一帮乌合之众。
姜瑜胸中自然有很多,来自后世的军队建设理论和方法,但一是时间紧张,来不及做更深层次的变革和训练,二来,也不一定能够适应时代,姜瑜也只能慢慢摸索。
反正,只要他一直能打胜仗,一切,都不是问题。
他自然明白这其中的隐忧,因为没有人能一直赢,但未来一二年间,目力可及的对手,也都是些草台班子,只要你比他们强上一点,就足够了。
此次出征,姜瑜令杨十难和段索辅助赵焕,先行押运粮草前往安定,自己则带了其余的五千人马,只随身携七日干粮,顺着渭水河谷,逆流而上。
百余里的路程,不到两日,便已经能看四处游弋的羌人轻骑了。
那些轻骑自然由高林麾下斥候去处理,大队人马根本不管不顾,直直向前,约莫离冀城还剩十里,羌人的活动逐渐频繁起来,姜瑜勒马缓缓停下。
“传令,所有重骑,下马休息半个时辰,不准卸甲!”
“各都轻骑注意警戒四周,轮换休整!”
随即,重骑士卒尽皆下马,随地盘腿而坐,就着清水抓紧啃食几口干粮,有的干脆席地而卧,打起呼噜来。
从军第一步,就是要学会随时能够睡着,有经验的老骑兵,在马上睡觉,那都是常事。
看到如此多的羌人,韦豹根本不惧,反而却兴奋异常,对付这种松散轻骑,他们可是太有经验了,韦豹做梦都想复现朱墩冲垮慕容永的那一战。
于是连忙招呼麾下百余士卒为战马披甲,整理自身武器。
因为缴获的马匹比较富裕,姜瑜为甲骑配备了一人三马,甲骑行进之时,为了保存战马体力,真正冲阵的那匹战马不会用来乘骑,马甲、武器都是由其他马匹驮着。
姜瑜则领着麾下几将,攀上道旁一处高坡,踏着新生不久的青草,举目张望。
“将军,甲骑已经准备好冲锋了!”
不多时,韦豹上前禀报。
“不着急,给羌人一点时间,让他们聚集起来。”
“将军说的有理,咱们兵少,并且也没有时间与强贼虚耗,让贼羌聚集起来,正好一战而灭,秦州的后路也就稳了。”
邵安民经过那一场让他险些战死的龙门保卫战,已经沉稳不少,再加上在这群人里,他出身还算不错,视野较为开阔,因而成长也很迅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