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章 乞伏鲜卑
夜已深,狭小破旧的县廨中,姜瑜、权宣吉、刘阿利三人,围炉而坐,西北的夜晚,总是带些寒意。
刘阿利嘬了一口杯盏中的热茶,说道:“将军方才过奖了,收拾几个羌人部落根本不算什么,能把他们保下来,才是难事。
想必您是知道的,当初,陛下复置勇士县,主要是来扼制乞伏鲜卑部的,乞伏国仁到现在还是前将军,下官这几年也是殚精竭虑啊。”
“乞伏鲜卑的事情,吾听赵刺史说过一些,烦劳刘县令说一说他们的情形,尽量详细一些。”
“启禀将军……”
“照常叙话就是,刘县令不必多礼。”
“是,将军。
乞伏部早年从河套迁居陇右,也是融合了高车等多个部落,早年全据苑川、勇士川,在度坚山、麦田无孤山、度坚山之间来回游荡,其部族中应该有不少人会耕作,但主要也是放牧为生。
建元七年,时任秦州刺史王统,哦,也就是现在的南秦州刺史,率军一万余前来讨伐,乞伏国仁的父亲司繁率军三万,双方就在这勇士县中对峙。
不过王刺史技高一筹,另遣一军绕小路,直取乞伏司繁藏在后方度坚山的部民,仅一战,部民五万悉数投降。
司繁归降于陛下,被封为镇西将军、南单于,留之长安,建元九年,陛下将勇士川的一大半设置为勇士县后,便放已经衰弱司繁回归族中,率军跟随陛下讨伐凉国,第二年,司繁卒,其子国仁承袭了镇西将军的职责。”
“也就是说,陛下将勇士县以西,划给了乞伏部?”
权宣吉接过话头,说道:“此事,家父倒是说过一些,乞伏部虽然不过两万余户,但在陇西,除却羌人之外,已经是首屈一指的大部族了,当年陛下与丞相的意思,是要拿他们来牵制羌人,并且,保障陇西至凉州的道路畅通,因此,多有厚待。”
“是啊,南征之前,陛下以乞伏国仁为前将军,统帅本族精骑五千,还有五千精锐禁军,为全军先锋,那时我还只是个羽林郎,远远望见过此人。”
姜瑜也回想了一番原主的过去,又心中暗自感叹,真是世殊时异啊。
“将军,自建元十五年,下边便来了勇士县做县令,这么多年下来,对于乞伏国仁,倒是颇有了解,不是下官要攻讦前将军,此人真是心怀异志!”
“刘县令有话便说,南征伊始,此人与其叔父做得一出好戏,彼时在场的所有人,就都明白此人心思了,只是淝水之后,庙堂要顾及的,实在太多,暂时,还顾不上他罢了。”
眼下的局势,明眼人都能看明白,姜瑜也不藏着掖着。
“将军快人快语,真是令下官佩服。
这乞伏部啊,卧在秦、河、凉三州之间,就像一只大虫一般,不停地吞并周边小部族。
便说这勇士县,吾刚到此,羌人部族都有七家,其他百余人的小部族,更是有二三十家,现在除了剩下的羌人,还有明天要来拜望将军的十来家小部族,其余的,都被乞伏部陆陆续续得吃了!
非是下官渎职,实在是,吾一个小小八品县令,如何能奈何得了镇西将军、前将军之重啊。
要不是权公答应调任在下去凉州,这么多年,吾早就跑回五原去了,在河套逍遥快活,岂不比此处受气强上许多。”
刘阿利絮絮叨叨,说着说着声音都有了哭腔。
“思义(刘阿利表字),此间委屈,你可向州郡、庙堂,上奏过吗?”
“将军,如何没有,赵刺史做主簿时,还与我亲笔回信呢,只不过我的奏疏,从州中转呈庙堂,就再也没有回音了,毕竟,人微言轻,权公,或许早就忘记在下了吧。
如今的形势,要不是将军率大军亲至,下官恐怕……恐怕也撑不了多久了……”
刘阿利说完,也暗自神伤起来,他当然知道,姜瑜不能久留此地。
权宣吉听到此处,只能不好意思地低下头,他知道自己父亲不是个事必躬亲的性格,一个小县令,当年送的礼也并不厚重,哪里会记在心上。
“思义,如此乱世,正该大丈夫奋发之时,何必如此气馁!
若以你来看,有多少兵马,可以继续扼制乞伏部,使其不能向秦州发展?”
姜瑜拍了拍刘阿利肩膀,沉声问道。
刘阿利眼中闪过一丝希望,旋即又熄灭,只抬头看了看姜瑜,回复道:“若是如将军麾下这般精锐,有两千人马,吾可保勇士县不失!”
姜瑜无奈一笑,“实不相瞒,吾麾下精锐,很快要入安定、新平讨伐姚苌,实在不能分兵,但是,赵刺史那里,我会与他相商,两千步卒,五百轻骑,军粮皆由州中派遣,汝守住勇士县两年,如何?”
“这……”
姜瑜起身,轻步走向房门,望着外间的明月,又说道:“听闻思义痴爱经典,吾师张炳,乃凉州大儒,长安太学之名师也,汝虽然官职在身,不能前往上邽面听学问,但经典上有何问题,可以去函向吾师请教,吾师必会回复,此为函授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