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6章 司行方收徒王彦,李寨主忧心黄河(第3页)

 “您不知道?这是绿林之中的兄弟为您所写的诗啊,专门赞叹您的!” 

 王彦说道。 

 李寒笑还真没有想到,自己的名声已经在江湖上如此响亮了,居然还有人作诗称赞自己! 

 不错不错! 

 这一下又耽误了两天,李寒笑等人给王彦找了一匹坐骑之后就立刻上路了,再往前走就到蒲州、运城地区了。 

 这蒲州古称蒲坂,是中华民族发祥地的核心区域,司马迁在《史记》中称这里为“天下之中”,《路史》中记述:“柱所都蒲坂”,认为上古传说中的农神,即烈山氏之子柱曾建都于此。 

 而古代的蒲州其实就是后世的永济市,由运城市代管,位于山西省西南部,运城盆地西南角,西临黄河与陕西省大荔县、合阳县隔河相望,南依中条山与芮城县接壤,东邻盐湖区,北接临猗县,唐代时曾建中都,为“六大雄城”之一,称“河中府”;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大历十才子卢纶、耿讳,诗人王维、聂夷中和诗歌评论家司空图,宋代王掘、王屈正、马远等丹青国手等名人故里,可谓是人杰地灵。 

 而其旁边的运城,更是出名,大名鼎鼎的“武圣”关云长就是山西运城人。 

 永济县名源于境内的古代水利工程永济渠据记载,北周保定二年正月,州民曾在蒲州城东开凿河渠,导河水以广灌溉,并命名为永济渠,寓意为永久之利。 

 宋代时又继续利用这条渠,把汹涌的黄河水分流入渠,“与水势少杀”,缓解压力,保障蒲津桥不为水毁同时仍可取水溉田,民颇利之。 

 李寒笑等人两日后到了蒲州,但是却没能进入到县城里面去,半路被拦住了。 

 原来是进入夏汛期之后,黄河水量暴涨,形成了洪水,冲到了蒲州,由于永济渠在当地的官员治理之下,淤堵非常,无法做到分流泄洪的作用,所以造成了黄水过境,蒲州城外,泽国千里,民不聊生! 

 这条黄河在它流经的区域千古泛滥,已经是个惯例了,正是一片茫茫的黄泛区拦住了李寒笑等人的去路。 

 李寒笑见前方有水患,他这个李冰的后人连忙找了个近一点的山坡去看了看情况,看看能不能帮上当地的百姓。 

 毕竟,不解决黄泛区的问题,他们也走不了,这黄河奔涌,就是坐羊皮筏子估计都是难保万全的! 

 到了山坡之上一看,李寒笑有些觉得不对劲。 

 这南北两岸,只有北岸受了水患,南岸屁事没有,但是按说南岸的几千亩田地比北岸地势更低,应该最先受洪灾危害。 

 原来是北岸有极高的堤坝把水全部都给挡到了南岸去,但是这也不是上善之策,因为南岸全是民居,这一淹了,那可是害人不浅。 

 相反,北岸没有民居,看上去像是几千亩田地,要是把北岸的堤坝直接扒了泄洪,北岸地势低洼,本来海拔就在南岸之下,虽说会淹了这些田地,但也足矣保正南岸的民居不受丝毫影响了! 

 李寒笑不禁疑惑,这种情况,不要说是专管水利的河道官员,就是一个熟悉水利的农民都能看明白应该扒了北岸堤坝泄洪,可为什么当地的官员没这么干,反而叫黄水冲了南岸百姓? 

 真是让人匪夷所思啊!难不成是洪水势大,来势凶猛,来不及扒堤泄洪?不应该啊,北岸没有被淹,只要绕路到北岸即可扒堤泄洪,虽然南岸被洪水侵蚀,却丝毫不影响北岸啊…… 

 难不成是怕毁掉了那几千亩地里面的庄稼?可是在这滔天黄水之中,老百姓的性命和庄稼来比,孰轻孰重?按照现在的水势来看,估计还会涨水,水位还会暴涨,因为天一直在下暴雨! 

 要是再涨水,不知道有多少的百姓将会葬身鱼腹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