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云过眼灵犀无翼
第131章 伪好物的真价值(第3页)
雍正着人按“苏州片”的图式,又制了一件“清院本”的《清明上河图》。
乾隆对“苏州片”中出现的母题、风格赞誉有加,下令宫廷画家进行临仿,从中觅寻“仿古”的灵感。
可以说,“苏州片”成了清代“院体画”中的一个风格来源。
那么,“苏州片”的图式、风格是怎样的呢?
以“明四家”中的仇英为例。
原来,明人项元汴,富于收藏,成为一时鉴藏名家。他曾提供书画,让职业画家仇英学习临摹。
在这个过程中,仇英一边临摹古画,一边揣摩个人风格,创作出《汉宫春晓》《长信宫词》等名作。
由于“明四家”名头太响,引领风雅品位,他们的题材、画风,便成为职业画家的模仿对象。一部分文人画家,也极力效仿“明四家”,并冠以其名,出售自己的作品。
昆山曾有一周姓富商,请仇英创作《上林图》献给母亲做寿,无形中开创了一个新的题材。
后来,《上林图》被大量“复刻”,传播甚广。这从另一个侧面,说明新题材的接受度极为广泛。
审视过往,“苏州片”因数量优势与强大的流通量(就连项元汴本人,也购藏了很多苏州片),承载了题材、画风的具象信息,并进入清廷皇帝的视野,对清宫“院体”风格的形成,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揆诸当下,“苏州片”已被载入古代绘画史,其中不乏佳作名品。对于这部分“伪好物”,其所蕴含的历史人文、审美旨趣,不应被忽视。
“时移世易,理自然也”,今我来思,伪好物,亦有真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