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第一国舅黑胖的老鼠

第175章 师徒父子(第3页)

刚回到家马寻就觉得有些惊喜,“小婿拜见泰山。”

不当官的刘伯温精气神都不一样了,笑着说道,“用不着如此多礼,都是自家人。”

“礼多人不怪。”马寻就笑着说道,“再说了,真要是不行礼,那就显得太没有礼数了。”

刘伯温有些欣慰的看着马寻说道,“我本是不愿子女和勋贵走的太近,更别说外戚了。现如今你和姝宁恩爱,又有了子嗣,我心里头反倒是放心了。”

马寻就客气说道,“倒是我和姝宁逢年过节的也不能去拜访您老人家,还请海涵。”

看着眼前的这个女婿,刘伯温确实觉得非常满意,也觉得挑不出来这么好的女婿了。

身为权贵全然没有倨傲、跋扈的作风,品行出色的在大明勋贵之中几乎是另类。

以前还觉得除了医术之外,可能也就是看了几本书、才学不够。

只不过在路上的时候就听到了那首《临江仙》,刘伯温那叫一个开心和得意,他本身的文学造诣就是非常出色。

到了正堂,刘伯温笑着问道,“这一次春闱,你觉得怎么样”

“难说。”马寻就实话实说,“此前去国子学那边摸了底,国子学的那些学子才学有些不够。要是外地的学子没有些惊才绝艳的,我大明第一次春闱就那样了。”

野有遗贤,这看似是不太可能的事情了,想要找到一些栋梁之材绝非是一个简单的事情。

刘伯温对此倒是不太意外,“国子学好多人都是求学求了一半就委以重任,才学不够也正常。”

还真的就是这么回事,大明缺官了首先就是从国子学选人,这已经不只是揠苗助长了,几乎就是提前透支了大明的一些官员。

各地州府也差不多,本来就是书读的好要被举荐入国子学,这里本身就是汇聚着全天下的英才。

虽说江山代有才人出,只是读书、求学也是一个长期的事情,不是一两年就行的。

刘伯温看着马寻,语重心长的说道,“我知道你不喜欢朝堂争斗,只是年纪轻轻的怎么就有着些隐世的心思呢”

这又是给《临江仙》治了,有些时候作品就是能够说明作者的内心和为人。

偏偏大家还觉得《临江仙》符合马寻的心境,毕竟他不喜欢朝堂争斗的事情很多人都清楚,也知道他早年四处流浪,以至于到了现在本性难移,还想着四处跑。

有苦难言的马寻岔开话题,“泰山现在书修的怎么样了”

这一下刘伯温来劲了,他告老后的最主要任务就是整理书籍、文稿,这些也确实就是他的兴趣所在了。

虽然女婿的才学一般,不过绝非是那种不通文墨的人,这时候就可以好好的探讨一番了。

大家都是读书人,还都是有文学造诣的,肯定可以聊的更好。

只可惜马寻‘擅长’的是诗词,而刘伯温擅长的是诗文,不过好歹也是有些共同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