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1章 临州的大手笔(第2页)

 

“别的不说,就光产业链供应链的集聚效应,临州肯定也得是占有最有利位置的那个啊,政策再稍微一引导,产业的集聚区、研发基地等,不都上杆子会过来吗”

 

“嘿嘿!”谷玉峰要的不是优待,也不是承诺,就是郝成的这一句话。

 

虽然道理他都懂,而且,高新区创新创业中心这边,不断涌入的白驹科技相关企业、华为的研究所、vivo的设计中心以及一大批有关农业、食品等的高级研究所,等等都已经印证了这一点。

 

但他还是想听郝成说的这句话。

 

听到了,才稳当。

 

而临州这边,也是做了充足的准备的。

 

谷玉峰直接从秘书手里接过一个平板,打开一张地图,展示给郝成:

 

“我们已经获得批准,准备划创新大道以南,雪兰路以北,滨河以西,泽州大道以东这129平方公里的区域,成立新的开发区。

 

“开发区内,为所有入驻企业提供最优良的条件,更重要的一点是:这里全部的审批流程,全部使用小沙一站式办公,人负责制定规则,而小沙负责全部的执行,非必要不进行人为干预。”

 

一百多平方公里的面积,差不多就是临州一个区的大小,而这,就是上层对临州继续试点的一个指示。

 

规则由人定,而执行则让ai更多的参与进来,可以最大限度的保证公平公正。

 

人为刁难、办事儿需要找人需要托关系、小鬼难缠等所有的问题,在这里都将不会存在。

 

当然,于此同时,不合法不合规的东西,也不可能再有任何通融的余地。

 

临州的营商环境包括司法环境,在全国范围内其实都算不上好,而这样的一个决定,能直接打消所有投资者的顾虑。

 

甚至都不用担心临州出尔反尔,因为白驹科技在这里,只要临州敢,挖墙脚的都一大堆。

 

都不说南陵杭城天府这类次一级的城市,就白驹科技这样的企业,包括北上广深在内,哪个城市不稀罕的紧

 

它的存在,本身就是对临州的一种背书。

 

“决心还是蛮大的,完全可以。”

 

郝成对这种做法非常认可,别的地方怎么样他管不着,但一百多平方公里的土地如果交给交给小沙,那这里绝对会是一片净土。

 

“所以,这个区域,需要白驹科技和临州一起做相关的城市规划了,包括片区规划、城市功能、交通设施等等,你们可以随时提出你们的需求。”

 

谷玉峰说道:“我会兼任新区的管委会的主任,任何事情都可以直接找我说。”

 

这个时候,谷玉峰是财大气粗的。他是什么事情都敢应承。

 

原本临州的财政收入还是捉襟见肘的,地铁三期建设完成之后,一直都没有编制四期的计划,其根本就是缺钱。

 

但新区的事儿,只要白驹科技敢提,他就敢往上报,一是,新区是上边的决心,二是,以白驹科技现在的地位和影响力,他就不信流程会被卡住。

 

至于财政收入,那更不需要担心。

 

这么一个规格的新区,毫不夸张的说,三年就能超过现在的整个临州市。

 

银行授信都已经谈好了,直接给翻倍。

 

这个时候有些人甚至在考虑将临州的地铁四期规划,全部都延伸一点点,跟这个新区挂上钩,然后所有审批就一路畅通无阻了。

 

当然了,这只是想想,毕竟有些线路确实离得比较远,做的太明显了也不好。

 

不过,临州西部的这一块区域,交通基础设施——包括机场第二高速、地铁机场高速线以及区域内的相互连接,都是一定要第一优先级完成的。

 

“这方面,我本人不懂,还是请专业的人员进行相关的规划吧。”

 

区域内目前除了创新创业中心及周边这一小块儿是城市建成区,往南或者往北大面积的区域都还是荒地、乡村或者基本农田,郝成也不是相关的专业,自然也不会发表什么看法,只是说道:

 

“如果需要的话,小沙可以帮忙,我可以给你们提供城市规划的精调模型。”

 

谷玉峰要的就是这个,小沙的城市管理、行政管理、城市规划精调模型,有了郝成的这个承诺,他今天过来的目的就达到了。

 

不过他还是确认了一句:“你这边,就真的没有什么要求”

 

郝成想了想,还真有,于是开口:“我的要求,只有一个字,那就是: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