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9章 京中风云(上)(第2页)

 至于原有的漕军兵丁,以及淮安府新招募的兵丁们也被交由坐镇于清江浦,负责提督漕江,维系运河沿岸各个关隘稳定的惠安伯张庆臻统辖。 

 可以说,前后不过一个多月的时间,天子却是在南首隶掀起了一场稍有不慎,便足以令整个大明帝国震动的改革。 

 "诸位爱卿,免礼平身。" 

 兴许是此行收获满满,尽管眼中仍残余着些许疲惫之色,但朱由校却显得十分精神,挥手示意眼前的朝臣们起身。 

 一年之内连续两次"御驾亲征",极大程度上加强了中枢对于地方的控制,也使自己手中掌握的"皇权"愈发巩固。 

 "启禀陛下,两淮盐运使袁世振上奏,两淮的盐场们己是清点完毕,共查处隐匿不报的盐商二十三人,特请陛下示意。" 

 刚一落座,内阁首辅方从哲便是迫不及待的的拱手道,丝毫没有顾忌角落处若有若无的冷哼声,神情显得很是亢奋。 

 早在几年前,神宗皇帝尚且在位的时候,他便曾举荐袁世振担任两淮盐运使,通过整顿两淮盐场的方式,为大明提供了数百万两的税收;如今袁世振重回两淮,且推行的"纲盐法"比之前两年还要"激进",必将为大明创造更大的税收。 

 "君无戏言。" 

 "朕在淮安的时候便曾说过,凡主动上报盐场者,既往不咎;瞒而不报者,取消其窝本资格,罚没本金。" 

 沉默少许,朱由校清冷的声音便在暖阁中响起,犀利的目光也不由得投向淮安所在的方向。 

 他知晓,能够被两淮盐运使袁世振亲自过问,并上报中枢裁决的盐商们,必定是在当地"手眼通天",拥有莫大影响力的大鳄,否则绝不至于如此"大动干戈"。 

 但越是这样,他越要予以严惩,如此才能警醒世人,震慑两淮乃至于分布在江浙地区的盐商们。 

 "臣遵旨。" 

 轻轻点头,首辅方从哲便躬身领旨,心中暗道天子举手投足间散发出来的气势确是要比之前更加肃穆了。 

 这气场,己然丝毫不亚于昔日御极西十八年的万历皇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