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 宋朝积弱的开端(第2页)

 视频继续播放,苏治解说道, 

 “寇凖不仅文治出色,武功方面也有所建树。 

 自从宋朝建立以后, 

 为了稳固皇权, 

 宋朝历代帝王,均将主要精力与力量,都放在了对内镇压之上。 

 北宋的开创者太祖赵匡胤及其继任者太宗赵光义, 

 均视外族入侵为次要之患,称之为‘盱腋之患’。 

 而把人民起义与军事政变,视为对统治构成首接威胁的‘心腹之患’。 

 正因如此, 

 赵宋王朝所制定的一系列法度与策略,大多都是为了应对和防范内部动荡。 

 为了防止武将叛变,朝廷不遗余力地镇压武将势力,甚至不惜削弱整体军队的战斗力。 

 这种内重外轻的政策导向, 

 这样一来,宋朝士兵哪还有什么战斗力? 

 宋朝政权在对内控制上耗费了大量资源, 

 在面对外部强敌契丹时,便显得力不从心,甚至表现出明显的软弱态势。 

 这种内外失衡的战略布局,无疑为宋朝的长期稳定埋下了隐患。” 

 汉武帝刘彻见状,不由得轻笑出声:“呵呵……或许,这才是大宋被称为‘大怂’的根由所在吧?!” 

 雍正帝看到这儿,不禁叹了口气,感慨道:“寇凖也是少有对外立下战功的宋臣了,可最终却落得个悲惨结局……” 

 “不只是寇凖。”明太祖朱元璋摇了摇头,说道:“宋朝那些对外建功立业的英雄,多数都未得善终。” 

 明成祖朱棣说道:“宋人向来内战内行,外战外行。只是可惜了岳飞这等忠良贤能之士。” 

 “在整个宋朝时期, 

 其主要的外敌依次为辽国、金国和蒙元帝国。 

 而辽国的创立者,正是契丹人。 

 唐末五代时期,中原大地军阀割据,战乱频发。 

 北方的契丹民族,抓住了这一机遇,迅速崛起并发展壮大。 

 公元923年,后梁朝覆灭之后,河北地域陷入了一片混乱之中。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时机。 

 他率领大军长驱南下,趁势攻占了幽州以及安次、潞、三河、渔阳、怀柔、密云等县,进一步扩大了契丹在北方的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