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6章 是天才,也是孤独的政治家(第2页)

 虽然家境普通, 

 但张居正的长辈却讲道义、爱助人,称道于乡里。 

 这种家风,对张居正的成长,也是起着非常积极的影响的。” 

 “对张居正来讲, 

 长辈们的期望并没有成为他前进路上的负担。 

 相反,他在学习的道路上一路高歌猛进,展现出了非凡的天赋。 

 他两岁便能说话识字, 

 五岁便进入学堂, 

 十岁己通晓六经大义, 

 十二岁便考中秀才, 

 十六岁成为举人, 

 二十三岁更是考中进士。 

 此后便踏入了长达二十多年的仕途,开启了他那非凡和充满争议的一生。” 

 看到张居正这如同开挂般的一生, 

 许多百姓忍不住惊叹道: 

 “十二岁成秀才,十六岁为举人,二十三岁便中进士!真是举世罕见的神童!” 

 “隔壁老王考了一辈子还是个秀才,真是人比人,气死人啊!” 

 “谁说不是呢,我邻居的亲戚的二大爷,现在都己经五十多岁了,还是个没什么出息的穷酸秀才。” 

 “真的不能比啊!” 

 “……” 

 “完了……第十名和第九名都没了,难不成我大清朝竟然没有名相上榜?”乾隆帝弘历,忍不住哀叹了一声。 

 苏治继续解说道, 

 “嘉靖十六年(1537年), 

 年仅十三岁的张居正首次参加乡试, 

 便得到了湖广巡抚顾璘的青睐。 

 顾璘称赞他为‘国器’,说他有将相之才。 

 为了表达自己对这位少年的看重, 

 顾璘甚至还解下腰间的犀带赠予他, 

 言行间无不充满对张居正的爱护和期望。” 

 “要知道,那时候的张居正还只是个十三岁的少年。 

 别说张居正了,换做其他学子陡然得到大领导的夸赞,怕是谁都会飘飘然吧? 

 想来顾璘也担忧如此天才少年会满足于这点成绩,不思进取, 

 于是他特意对主管乡试的官员说: 

 ‘余以为莫若老其才,他日所就,当益不可知耳。’ 

 意思是要多磨练磨练张居正的性子, 

 不要让他过早成功,而骄傲自满。 

 因为这番话, 

 原本十拿九稳的张居正,在那一年的乡试中落榜了。 

 一首等到三年后,他才重新考中举人。” “对于此番因顾璘一番话而落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