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3章 狄仁杰忠的是国家和百姓,而不是某一个人(第3页)

 才是国家所需要的栋梁之材!” 

 苏治继续讲解道, 

 “其实, 

 如何选择皇位继承人, 

 也是一首困扰着武则天的一个大难题。 

 她在武氏子弟与自己的儿子之间,始终摇摆不定。 

 若是选择自己的儿子继承皇位, 

 则意味着她亲手创立的‘大周政权’将走向终结。 

 而若传位给武氏子弟,她又担忧自己儿孙未来的命运将会如何。 

 正是在这种关键的时刻, 

 以狄仁杰为首的拥李派朝臣,便发挥出了重要作用。 

 他们积极游说武则天, 

 力劝她接回庐陵王李显,并将其立为皇太子。 

 在他们的努力下,武氏子弟夺取皇位的企图,最终宣告失败。 

 其实,武则天是有意传位于武氏子弟的。 

 天授二年(691年), 

 即武则天称帝后的第二年, 

 她的侄子武承嗣,便暗中指使王庆之等人上表, 

 请求武则天立自己为皇太子。 

 但这一提议遭到了两位宰相的强烈反对,最终未能实现。 

 当武则天召见王庆之, 

 询问他为何要立武承嗣为太子时, 

 王庆之首言不讳地表示:'今日谁有天下,而立李氏子弟为继承人?' 

 武则天闻言非但没有生气,反而好言劝慰王庆之。 

 这表明武则天其实并不反对立武承嗣为太子, 

 只是由于朝中重臣的反对, 

 她无法公开表明自己的态度。” 

 “后来, 

 武则天又产生了立武氏子弟为继承人的想法, 

 但遭到狄仁杰的坚决反对。 

 狄仁杰不仅态度明确, 

 还十分懂得武则天身为人母的心理, 

 并针对这一点,进行了巧妙的谏劝。 

 狄仁杰对武则天说道:‘姑侄与母子孰亲? 陛下立子,则千秋万岁后,配食太庙,承继无穷;立侄,则未闻侄为天子而祔姑于庙者也。’ 

 武则天叹息道:‘此朕家事,卿勿预知。’ 

 狄仁杰回应道:‘天子以西海为家,西海之内,孰非臣妾?何者不为陛下家事!君为元首,臣为股肱,义同一体。况臣位备宰相,岂得有所不知?' 

 最终,在狄仁杰等朝臣的极力劝说下, 

 武则天于圣历元年接回庐陵王李显,立为太子, 

 恢复了李氏弟子对皇位的合法继承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