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9章 诸葛亮病逝五丈原(第3页)

 “战前,诸葛亮己经竭尽所能地储备粮食, 

 但前线的消耗速度,还是超过了他的预期。 

 即便能从当地获取一些补给,也难以保证大军长期作战的需要。 

 同时,盟友孙权的撤军, 

 更是让此次北伐的前景变得黯淡无光。 

 就这样,双方开始了新一轮的较量, 

 这次不再是军事上的正面冲突,而是一场意志的较量。 

 双方都坚决不愿撤退,不愿将宝贵的土地轻易放弃。 

 随着双方大军持续消耗着巨量的物资,谁能坚持到最后,谁就是赢家。 

 在对峙期间, 

 司马懿也曾试图通过奇袭诸葛亮后方来改变战局。 

 虽然取得了一些小成果, 

 但却并未能改变诸葛亮占据五丈原的现状,自然也无法扭转全局。” 

 “正当双方谁都不愿意后退一步的时候,突变发生了! 

 蜀汉帝国的实际领导者, 

 汉军兵团的灵魂人物诸葛亮, 

 在前线突然病逝!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记载:‘其年八月,亮疾病,卒于军,时年五十西。’ 

 诸葛亮的去世堪称天塌地陷, 

 这意味着蜀汉朝廷的内部,将迎来前所未有的地震。 

 同时,如何让汉军安然撤退,也成了当务之急。 

 而此时的局面无疑是极为复杂的, 

 甚至可以说是诸葛亮北伐以来,汉军遇到的最大危机。 

 第一,军队的灵魂人物诸葛亮己经死了,汉军士气己经跌入低谷,根本无法再作战。 

 第二,诸葛亮不仅是军事统帅,还是政治领袖。 

 在他去世后,如何实现权力的交接,是蜀汉朝堂目前最重要的问题, 

 所以汉军必须撤。 

 第三,司马懿依然在渭北虎视眈眈, 

 蜀军要是贸然撤走, 

 汉军势必将会面临魏军骑兵的猛烈追击。 

 针对这种现实,诸葛亮的遗言可以说是安排的简单明了了。 

 首先肯定是:秘不发丧,以稳定军心。 

 其次,前后军调换角色,前军(魏延)断后;若魏延不从,则首接不管他,先行撤退。 

 这套安排基本上没什么问题,也体现了诸葛亮的想法:迅速、隐秘地撤出五丈原。 

 对此:《三国志·蜀书十》记载如下: 

 ‘秋,亮病困,密与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作身殁之后退军节度,令延断后,姜维次之; 

 若延或不从命,军使自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