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人物传记(第3页)
刘备一连列举许多奖励措施。傅良和糜芳由原来的地方官员升格成为重要将军,这对他们未来的影响十分重大。
随从建议:“如此册封非常好,显示主公明察秋毫!”
刘备则感慨地说:“没想到几年未能打开局面的襄阳竟靠了二弟的儿子彻底打开。”
说到儿子关麟的才能让曹操败走失城之时,刘备也不禁联想到自己的儿子刘启。
想起两个孩子的表现差异,刘备不由暗自叹息。关武对孩子们没有进行特别教导但效果却明显好过自己的教育方法。
刘备的儿子刘启无论在哪方面都没见起色,他既接受了赵云武术训练又在诸葛丞相指导下学习文学知识多年仍不见进步。
与关麟对比简首就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见状劝慰道:“每个人都有成长的时间早晚,也许阿斗还在成长阶段,无需过分担忧。”
尽管这样安慰,但闭眼之后脑海依然闪过两个年轻人形象的对比图,让刘备心里难以释怀,同时希望尽快得到回信指导自己如何正确引导刘启的成长之路。
第二部分接续:
就在此刻,的声音打断了他的思考,“说到这个关子旗,倒是让我想起了另一件值得关注的事。”
刘备转向:“什么事?”
“之前主公不是很疑惑,三将军怎么忽然间机智起来了?不仅懂谋略,更是让人刮目相看?”这话一出,立刻引起了刘晔极大的好奇。
他继续说:“我特意调查了近期三将军读过的书籍,没想到,并不是《春秋左传》,也不是《孙子兵法》,更不是《吴子兵法》,而是一本人物传记!”
“什么传记?”
“这书正是关于三将军自己——名为《斗战神·张辽本传》,是由关羽的儿子关麟所撰写的。据听说三将军爱这本书如获至宝,反复研读,甚至声称书中内容读百遍自见其义。”
这番话引用了一个著名的汉儒宗师的理论,那位大师就是兴平年间的大儒董遇。董遇曾经以收集野稻子为生,却始终携带经籍不离手,闲时即诵读学习。最终成就了“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千古佳话。
而关麟在这方面的成就也让刘晔大为吃惊。“你所言可为真?三弟真的将关麟写的书反复读过数百次,以至于变得聪明起来?”
确实如此。“不仅是读书,许多军卒都见过三将军晚上仍在认真研究此书的情景。每当读到动情处还会有情感流露,遇到发人深省的地方还会深思默想。”
这一消息让刘晔瞪圆了眼睛。
接着,“云旗”这个名字又闯入耳中。“这个少年竟能写这种奇书!”刘晔心中想着。
随即想到,“如果像他说的那样,身边的人受到好的熏陶与指导可以有巨大的改变……比如阿斗在云旗的影响下也能有所提升与发展。”
于是刘备的目光再次闪烁起了光芒——他想到了让儿子阿斗接触关麟的可能。
赵云突然出现在旁汇报情况:“刚接到诸葛亮军师传来消息称,黄忠将军正在护送二夫人和西夫人前往荆州见二将军之西公子关云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