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 章 九原士官学校与九原大学(第2页)
只要心怀对首领布日古德、种花部落忠诚,家世清白。
从最底层的班开始,由推荐人层层作保。
环环相扣,出了问题,就会向这些担保人问责。
最后由各战区主将亲自签署命令,统一送到九原士官学院来深造。
即便选拔条件如此苛刻,但还是让各个战区的官兵和主将非常拥护。
这个世上最难得的就是人才,种花部落新创,人才极度匮乏。
刘昆推出的这个举措,旨在帮助各个战区培养精英人才。
这怎能不让各个战区的官兵和主将们拥护呢!谁还会嫌弃麾下人才多呢?
人才是战争胜负的关键,是国运兴衰的基石。
于是,经过层层选拔,无数英才脱颖而出,汇聚了上千名种花部落的精英。
他们还可以携带家属到九原,被安排到各个工厂工作,有丰厚的俸禄可拿。
或者赐予一定的田地、牛羊,足够他们从此衣食无忧,生活富足。
对于富家子弟来说,这些待遇不算什么。
但对于绝大多数贫苦出身的人来说,不亚于“鲤鱼跃龙门”!
这种优厚的待遇,不仅极大地鼓舞了这些精英们的士气与斗志,更让他们对种花部落产生了深厚的归属感与忠诚。
他们深知自己肩负的使命与责任,愿意为部落的繁荣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多年以后,那些从九原士官学院走出的学员,绝大多数都己蜕变成为了刘昆麾下的骨干将才。
他们身经百战,智勇双全,对刘昆忠贞不渝。
在刘昆横扫八荒、一统天下的征途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在致力于锻造军事精英人才的同时,刘昆并没有忽视文官体系的培育。
于是,九原大学应运而生。那些不得志的儒生、种花部落功勋子弟等都成了第一批学生。
步入九原大学那庄严宏伟的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一块巍峨的石碑。
其上镌刻着古朴而有力的西行大字:“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这不仅是学校的精神图腾,更是对每一位学子寄予的厚望——超越传统
儒家经典的束缚,转而探索算术、民生等更为实用的治国方略。
这所学校不专门教授儒家经典,反而是教授算术、民生等治国之道。
在戏志才的建议下,刘昆专门成立了一个情报机构“校事府”。
这个机构迅速扩展,培养并发展出数万探子。
对外,宛如一张无形的网,密布在大汉朝的每一个角落,乃至辽阔的大草原,为种花部落刺探军情,搜罗天下英才。
对内,“校事府”监视着各军将官、各地官员的一举一动,专门查办那些贪腐成性、私通外敌的败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