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走遍万水千山郦道元(第2页)
士兵们半信半疑,郦道元便向他们讲述各地的风土人情,展示自己所记录的地理知识。
“你们看,这是我记录的黄河的水势,不同季节河水的颜色和流速都不一样;还有这长江沿岸的奇特地貌,这里的山山水水养育了不同的百姓,有着独特的风俗习惯……从这里的风土人情能看出,地域与河流的关系十分紧密……”
经过一番交流,士兵们对郦道元的学识深感佩服,最终放他通行。
长江的景色与黄河截然不同,江面宽阔平静,两岸青山连绵,绿树成荫。他乘船顺流而下,感受着江风拂面,观察着江岸的地形地貌。他看到江边的村落,人们依水而居,以渔业和农业为生。他与村民们交谈,了解到长江对他们生活的重要性,以及当地独特的风俗习惯。
一位老者告诉他:“每年的特定时节,长江中会出现一种珍稀的鱼,当地的渔民会举行盛大的祭祀仪式后才出海捕捞。”
郦道元好奇地问:“那祭祀仪式都有哪些讲究呢?”
老者笑着说:“仪式前,大家要先沐浴斋戒,然后带着祭品到江边,由村里最年长的人主持,祈求江神保佑我们捕到鱼,也保佑我们平安归来。祭品得是最新鲜的瓜果、最肥美的牲畜,大家都拿出最好的东西来敬江神。”
郦道元不仅记录下这些内容,还参与到祭祀仪式的筹备中,亲身体验当地的文化习俗。
“老人家,我能帮着准备祭品吗?想多了解咱这的习俗。”郦道元主动请缨。
老者欣然应允:“好嘞,看你这娃对咱这事儿上心,就带你一起。你去帮着挑挑那最新鲜的瓜果,可得仔细着。”
在长期的游历中,郦道元发现,当时的地理书籍《水经》虽记载了众多河流,但内容过于简略,无法满足人们对地理知识的深入了解。于是,他决心为《水经》作注。
回到家中,郦道元一头扎进了浩如烟海的古籍之中。当时北魏的藏书虽不如后世丰富,但郦道元四处寻觅,从官方藏书阁到民间藏书大户,都留下了他的足迹。
在官方藏书阁,他与一位老学者探讨:“先生,我在研究中发现,关于洛水的源头,不同的古籍记载有所差异,不知您有何见解?”
老学者捋了捋胡须,说道:“这洛水源头的说法,确实存在争议。有的古籍说源自北方的山谷,有的则称出自南方的山溪。你不妨多参考几本古籍,再结合实地考察,或许能找到答案。你看这《山海经》中记载的山川脉络,与《汉书·地理志》中的说法就不太一样。”
郦道元点头称是,“多谢先生指点,我定会仔细考证。我打算再去洛水周边走一趟,看看能否找到确切的源头。”
为了获取更准确的资料,他再次踏上旅途,足迹遍布北方各地。在太行山深处,他为了确定一条河流的源头,在山林中艰难跋涉,被荆棘划破了衣服,划伤了皮肤,但他毫不在意。
山中常有猛兽出没,有一次,他远远地看到一只斑斓猛虎,吓得他躲在树后许久。待老虎离开后,他才继续前行。终于,在一处山坳中,他找到了那条清澈的溪流,确定了它就是河流的源头,心中充满了喜悦。
经过多年的努力,郦道元终于完成了《水经注》这部巨着。他带着书稿四处奔走,希望能将这部着作流传下去。他拜访了许多学者和藏书家,向他们介绍自己的作品。有些学者对他的着作提出了质疑,认为他的记载过于详尽,有悖于传统的地理观念。
“郦先生,你这书中记载太过繁杂,传统地理志可不兴这样写。这地理之事,向来简洁为要,你这般包罗万象,反倒失了重点。”一位学者皱眉说道。
郦道元耐心解释:“先生有所不知,我多年游历四方,实地考察,发现河流山川与周边的人文、历史紧密相连,详尽记录方能展现全貌。您看,这是我在黄河边记录的,当地百姓靠着黄河水灌溉农田,发展出独特的农耕文化;在长江畔看到的,江上的渔民有着代代相传的捕鱼技艺和独特的信仰。唯有如此,后人才能更好地了解这大好河山啊。而且,不同古籍对同一条河流的记载多有出入,我通过实地走访,去伪存真,才能给后人留下准确无误的资料。”
在他的努力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可《水经注》的价值。
郦道元不仅在地理研究上成就斐然,在仕途上也颇有作为。北魏孝文帝推行汉化改革,政治环境发生巨大变化。郦道元步入官场,为官清正,执法严峻。
在担任御史中尉期间,京城洛阳的权贵们横行霸道,不把律法放在眼里。其中,一位宗室贵族元某仗着自己的身份,强占民田,欺压百姓。百姓们敢怒不敢言。
郦道元得知此事后,立即展开调查。他不畏权贵的威胁,深入民间收集证据。他乔装成普通百姓,混入百姓中间,倾听他们的哭诉,记录下元某的种种恶行。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