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章 鉴真渡海弘法
大唐开元盛世,年仅十四岁的鉴真,眼神中透着远超同龄人的坚定与笃定。他身着朴素的僧袍,在庄严肃穆的佛像前虔诚地叩拜,额头轻触冰冷的地面,随后正式在智满禅师座下剃度出家。
初入佛门的鉴真,每日破晓时分,伴着第一缕晨曦准时起身。他步伐轻快却又沉稳,径直走向经堂。在那静谧的经堂中,他正襟危坐,手捧经文,清脆而坚定的童声在空旷的经堂里悠悠回荡,每一个字都饱含着他对佛法的敬畏与热爱。
智满禅师对鉴真寄予了极高的期望,讲经结束后,常将他单独唤至禅房。禅房内,烛火摇曳,智满禅师目光温和慈爱,语重心长地说道:“鉴真,佛法博大精深,犹如那浩瀚无垠的宇宙,每一句经文都蕴含着无尽的智慧,你需用心去感悟、去参透,切不可浮于表面,流于形式。”
鉴真双手合十,身姿挺拔,恭敬地回应道:“弟子定当谨遵师父教诲,愿全身心投入到佛法的研习之中,不敢有丝毫懈怠。”
此后,鉴真愈发勤奋刻苦,每日除了完成既定的课业,还会花大量时间反复研读经文,逐字逐句剖析其中深意。他常常沉浸在经文中,不知不觉便到了深夜。
有时,遇到晦涩难懂之处,他会在次日第一时间请教智满禅师:“师父,弟子对昨日经文中‘空性’的阐释感到困惑不已,虽反复思索,仍不得要领,还望师父慈悲,为弟子解惑。”
智满禅师微笑着,缓缓说道:“这‘空性’并非指空无一物,而是一种超脱表象的境界……”鉴真全神贯注地聆听,不时点头,心中的疑惑渐渐消散,眼中的光芒愈发明亮。
随着学识的不断增长,鉴真逐渐意识到,扬州的所学已无法满足他对佛法更深层次的探索。于是,他毅然决然地踏上了云游求学之路。他背着简单的行囊,身着那件洗得有些发白的僧袍,踏上了未知的旅程。
一路上,风餐露宿,历经艰辛。行至一处山林时,夜幕如墨般迅速降临,四周漆黑一片,伸手不见五指。林间不时传来野兽低沉的吼声,那声音在寂静的夜里显得格外惊悚。鉴真心中毫无惧意,口中默念着佛经,脚步沉稳地在山林中寻找着避身之所。
终于,他寻得一处山洞。山洞内潮湿阴冷,弥漫着一股刺鼻的气味。鉴真却毫不在意,他在山洞的一角盘膝而坐,借着从洞口透进的微弱月光,再次翻开那本早已被他翻阅无数遍的经文,继续研读起来。
经过漫长的跋涉,鉴真终于寻到了道岸法师。初见道岸法师时,鉴真满怀敬意地行礼,随后恭敬地向法师请教在研习《四分律》时遇到的诸多困惑:“法师,弟子在理解这一段关于戒律适用范围的论述时,反复研读,却始终难以把握其精髓,恳请法师慈悲开示。”
道岸法师微笑着,耐心倾听鉴真的疑惑,随后逐一详细解答。两人从佛法教义谈到修行方法,从世间万象谈到心性修炼,思想的碰撞如夜空中绚烂的烟花,绽放出耀眼的光芒。
道岸法师对鉴真的才学和悟性赞叹不已:“后生可畏啊!以你的聪慧与勤勉,日后必能弘扬佛法,普度众生。假以时日,你定会成为佛门的中流砥柱。”
鉴真谦逊地回应道:“全赖法师教诲,弟子不过是初窥门径,往后还需更加努力。”
此后,鉴真辗转前往长安、洛阳。长安,这座繁华的都城,处处彰显着大唐的威严与昌盛。宏伟的宫殿、热闹的街市,无不让人感受到盛世的繁华。
而洛阳,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古老的城墙见证了岁月的沧桑变迁。城中的名刹古寺,珍藏着海量珍贵的经藏典籍。鉴真如同一匹饥饿的骏马闯入了肥沃的草原,如饥似渴地沉浸其中。他穿梭于各大寺院,与高僧们展开激烈的辩论。
在一次辩论中,一位高僧率先提出对某一佛理的独特见解:“依我之见,这一佛理应从个体的自我解脱出发,着重于自身的修行,心外无物,唯有专注自身,才能达到涅盘之境。”
鉴真微微颔首,稍作思索后,从容不迫地应对,引经据典:“大师所言固然有理,自我修行确是至关重要。但佛法慈悲为怀,其精髓不仅在于自我解脱,更在于普度众生。我们应将自身修行与众生的福祉紧密相连,以大慈大悲之心,去帮助更多的人摆脱苦难。正如《华严经》中所说……”
鉴真逻辑严密,条理清晰,其深刻的见解和博闻强识,赢得了众人的阵阵赞叹和由衷的尊敬。
数年之后,学有所成的鉴真回到扬州大明寺。他决定在寺中开坛讲经,消息一经传出,如同春风吹过大地,四方信众纷纷从各地赶来。
讲经当日,大明寺前人山人海,水泄不通。寺门前的道路上,满是前来听经的信众,他们或步行,或骑马,或乘车,怀着一颗虔诚之心汇聚于此。
鉴真身着华丽的袈裟,登上讲坛,他目光平和而坚定,扫视着台下的信众,随后声音洪亮而清晰地说道:“今日,为诸位讲解佛法要义……”
他将晦涩难懂的佛理,以通俗易懂、生动形象的方式娓娓道来。他时而引经据典,时而结合生活实例,信众们听得如痴如醉,沉浸在佛法的智慧海洋中。他们不时爆发出阵阵赞叹,有的信众甚至感动得热泪盈眶。渐渐地,鉴真声名远扬,成为南方佛教界的领袖、律宗的一代大师。
唐玄宗天宝元年,扬州大明寺迎来两位面容憔悴却眼神坚毅的客人——日本僧人荣睿和普照。他们历经数月艰苦的海上航行,跨越茫茫大海,终于抵达大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