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章 王阳明
明武宗正德元年,京城的朝堂被一股压抑而诡谲的氛围所笼罩。大宦官刘瑾在朝中只手遮天,他的党羽遍布朝野,朝堂之上一片乌烟瘴气。正直的官员们敢怒不敢言,稍有不慎,便会被刘瑾以各种莫须有的罪名打压。
王阳明时任兵部主事,他目睹刘瑾结党营私、贪污受贿,对朝中的正义之士痛下杀手,心中的怒火如熊熊烈焰般燃烧。当他听闻戴铣等忠臣因弹劾刘瑾而被下狱时,义愤填膺,拍案而起:“朗朗乾坤,怎能容此奸臣当道!”他不顾身边好友的劝阻,毅然伏案疾书,写下了一封言辞恳切、义正言辞的上疏。疏中,他不仅痛斥刘瑾的种种罪行,还恳请皇帝能够明辨是非,惩处奸佞,释放戴铣等人。
然而,这封上疏如同投入黑暗深渊的石子,没有激起一丝波澜,反而让王阳明成为了刘瑾的眼中钉。
不久后,王阳明被刘瑾下令抓捕,在朝堂之上,刘瑾恶狠狠地瞪着王阳明:“你这不知死活的小子,竟敢与我作对!”说罢,便下令将王阳明廷杖四十。
廷杖之下,王阳明皮开肉绽,鲜血染红了他的衣衫,他却紧咬牙关,一声不吭,眼神中透露出不屈的光芒。
廷杖之后,王阳明气息奄奄,被扔出了朝堂。他的好友匆匆赶来,看着他惨不忍睹的模样,泪如雨下:“阳明,你这又是何苦呢?为了那几个下狱的官员,把自己弄成这样。”
王阳明虚弱地摇了摇头:“若此时我为了自保而沉默,天理何在?我怎能眼睁睁看着奸臣横行,忠臣蒙冤。”
随后,王阳明被贬谪至偏远的贵州龙场当驿丞。这一路,山高水远,道路崎岖难行。同行的仆人看着他虚弱的身体,心中满是忧虑:“老爷,这一路如此艰难,我们何时才能到达龙场,到了那里又会是怎样一番光景?”
王阳明强撑着精神,安慰道:“莫要担忧,这或许是上天给我的磨砺,我们只管前行便是。”
历经千辛万苦,他们终于抵达龙场。眼前的景象让他们大失所望,这里荒无人烟,荆棘丛生,野兽的嘶吼声不时在四周响起。他们好不容易找到一处山洞,勉强栖身。夜晚,寒风呼啸着灌进山洞,冻得人瑟瑟发抖。王阳明躺在冰冷潮湿的地面上,望着洞顶,思绪万千。他不断反思自己的人生,思考着圣贤之道。
在龙场的日子里,王阳明每日都在观察周围的一切,与当地质朴的百姓交流,从他们的生活中汲取智慧。他也反复研读经典,试图从古人的智慧中找到答案。
一天,他遇到一位在山中采药的老者,便向他请教:“老人家,您在这龙场生活多年,可曾听闻过什么处世的道理?”
老者捋了捋胡须,缓缓说道:“这世间的事儿,都在人心。待人真诚,日子就过得踏实。”
王阳明若有所思,又问:“那如何才能做到真诚呢?”
老者笑着说:“不做亏心事,不藏坏心思,便是真诚。”这番话让王阳明心中一动,似乎离那追寻已久的答案又近了一步。
一天夜里,他如往常一样在山洞中静坐沉思,突然,一道灵光闪过,他心中豁然开朗,终于领悟到“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
那一刻,他仿佛看到了一道光照亮了自己的内心世界,这便是着名的“龙场悟道”,标志着阳明心学的诞生。他激动地从地上跳起,对着山洞大喊:“我终于明白了!”声音在山洞中久久回荡。
龙场悟道后,王阳明的声名渐渐在周边传开,不少好学之士慕名而来,向他请教学问。王阳明也乐于分享自己的感悟,他在山洞前的空地上,为这些求知者讲学,阐述着“心即理”的观点。
随着追随者越来越多,简陋的山洞已无法容纳众人,王阳明便与大家一起动手,搭建了一座简易的学堂,在这里,他将自己的思想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每一个渴望知识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