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章 王夫之(第2页)
考试结束后,放榜之日,王夫之与王介之皆中举。然而,此时的大明王朝正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内忧外患愈发严重。李自成的起义军在北方如燎原之火,势如破竹;清军也在关外厉兵秣马,虎视眈眈,随时准备挥师南下。
“中举又如何?这天下大乱,我们的功名又有何用?”王夫之在客栈中,对着兄长感慨万千,脸上满是无奈与迷茫。
王介之叹了口气,安慰道:“先别急,机会总是会有的,我们且耐心等待,总有我们能做的事。说不定朝廷会因局势危急而重用人才,到那时,便是我们施展才华的时机。”
崇祯十七年,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祯帝自缢煤山,明朝宣告覆灭。消息传来,王夫之悲痛欲绝,他将自己关在书房中,整整几天几夜不吃不喝。再次出现在众人面前时,他面容憔悴,身形消瘦,眼神中却透着一股坚毅的决绝。
“我大明三百年基业,竟毁于一旦,此仇不报,誓不为人!”
夏汝弼赶来安慰他:“夫之,事已至此,我们不能只沉浸在悲痛之中。如今清军入关,我们更应振作起来,为光复大明而努力。”
王夫之抬起头,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夏兄说得对,我要投身抗清,哪怕只有一线希望,我也绝不放弃!”
“对,我们一起干!我也早就憋了一肚子火,要和清军拼个你死我活!”夏汝弼斗志昂扬地说。
随后,清军入关,一路南下,所到之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湖南也迅速陷入战火之中,昔日繁华的城镇变成一片废墟,百姓流离失所,哭声震天。
王夫之看着家乡的惨状,内心的悲愤如熊熊烈火般燃烧,毅然决定投身抗清斗争。他与好友管嗣裘等人,在衡山举兵起义。
起义之初,大家热情高涨,仿佛看到了光复大明的希望。王夫之亲自绘制军旗,他精心挑选了一块鲜艳的红布,用浓墨在上面绣下“复明抗清”四个苍劲有力的大字。他们四处奔走,招募义军,许多热血青年被他们的爱国热情所感染,纷纷响应。
“王兄,我们跟着你干,定要把清军赶出中原,恢复我大明江山!”一个年轻的义军士兵满脸激动,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
王夫之看着这些满怀热血的青年,心中充满了感动与欣慰:“大家齐心协力,光复大明,就在此一举!只要我们团结一心,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日后上了战场,大家务必相互照应,为了国家和百姓,奋勇杀敌!”
“王大哥放心,我们都不怕死,一定跟着你把清军打得落花流水!”另一个士兵高声喊道。
战场上,硝烟弥漫,喊杀声震耳欲聋。王夫之身着厚重的铠甲,手持长枪,冲锋在前,与清军展开殊死搏斗。
起义军士气高昂,他们凭借着对家国的热爱和保卫家乡的决心,如同猛虎下山般勇猛无畏,与装备精良的清军展开了一轮又一轮激烈的交锋。
然而,起义军毕竟势单力薄,缺乏系统的训练和充足的物资供应,难以抵挡清军的铁骑。经过一番苦战,起义最终失败,王夫之的好友管嗣裘战死沙场,他自己也身负重伤,被迫逃亡。
逃亡途中,王夫之望着满目疮痍的大地,心中满是凄凉与绝望。“难道这天下,真的要落入满清之手?”他喃喃自语,眼中满是不甘,泪水在眼眶中打转。
夏汝弼搀扶着他,安慰道:“夫之,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我们先找个地方养伤,日后再图大计。”
王夫之咬咬牙,说道:“夏兄,我不会放弃的,总有一天,我们要卷土重来!”
“对,我们一定能东山再起,为死去的兄弟们报仇!”夏汝弼坚定地回应。
后来,王夫之听闻南明政权在广东肇庆建立,他不顾路途遥远和危险,长途跋涉前往投奔。
然而,南明政权内部腐败丛生,党争不断,官员们只想着争权夺利,根本无心抗清。王夫之多次上书,详细阐述自己的抗清策略,却如同石沉大海,无人理睬。
“如此下去,南明必亡,我等的复国大业又将何去何从?”王夫之在朝堂上慷慨陈词,情绪激动,声音在宫殿中回荡,却只换来一片冷漠的目光和几声嘲讽的冷笑。
一位官员轻蔑地说:“就凭你一个小小的举人,也想妄谈复国?简直是痴人说梦!”
王夫之愤怒地反驳:“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如今国难当头,你们却只顾一己私利,置国家和百姓于不顾,难道就不怕遭后人唾弃吗?”
那官员却冷笑一声,轻蔑地说:“你不过是个迂腐书生,懂什么朝堂之事?这天下大势,岂是你我能改变的?还是省省力气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