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名人史我有钱我有颜

第90章 王夫之(第3页)

 “天下大势是靠人去改变的!你们不作为,就别怪他人挺身而出!”王夫之据理力争。

 不久,清军进攻广东,南明政权迅速土崩瓦解。王夫之再次踏上逃亡之路,他辗转于湖南、广西等地,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在这期间,他亲眼目睹了百姓的苦难,心中的痛苦愈发深沉。

 “百姓何辜,遭此大难!”王夫之看着路边饿死的百姓,泪水夺眶而出,心中充满了自责与愧疚。

 在广西,王夫之结识了一位名叫瞿式耜的官员。瞿式耜为人正直,一心抗清,两人相见恨晚。他们常常在一起商讨抗清大计,试图寻找新的转机。

 “瞿公,如今南明已亡,但我等抗清之心不死,不知瞿公可有何良策?”王夫之满脸期待地问道。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瞿式耜长叹一声,神色凝重地说:“如今只能联络各地义军,积蓄力量,等待时机。只是这过程艰难无比,需要付出诸多心血,甚至可能要牺牲许多人的生命。但只要我们坚持下去,就还有希望。”

 “瞿公,我愿全力协助您,不管多苦多累,我都毫无怨言!”王夫之坚定地说。

 他们一边秘密联络民间的抗清力量,一边试图说服南明旧部重新集结。有一次,为了说服一位手握重兵的南明旧将,王夫之不顾危险,深入敌营。

 旧将看到王夫之,一脸不屑:“就凭你,也想说服我出兵?你太天真了吧。”

 王夫之不卑不亢,言辞恳切地说:“将军,如今国难当头,百姓受苦受难,生灵涂炭。您若出兵,便是百姓的救星,大明的希望。我们不能眼睁睁地看着国家沦陷,百姓遭殃。将军难道忍心看着自己的同胞被清军欺凌,看着祖宗的基业毁于一旦吗?”

 “哼,出兵哪有那么容易,粮草、军饷,哪样不是难题?”旧将皱着眉,不为所动。

 王夫之赶忙说:“将军,粮草和军饷我们可以一同想办法,先联络各地义士筹集,再向百姓说明大义,相信会得到支持。只要将军振臂一呼,必定应者云集!”

 经过一番唇枪舌剑,旧将终于被王夫之的诚意和言辞打动,答应考虑出兵。

 然而,局势愈发严峻,清军不断围剿,许多抗清志士被捕杀。瞿式耜在桂林坚守,最终被清军俘虏。

 王夫之听闻瞿式耜被捕,心急如焚,四处奔走试图营救,但一切都是徒劳。瞿式耜英勇就义,王夫之得知消息后,悲痛万分,他为失去一位志同道合的挚友而哀伤,也为抗清事业的前途感到迷茫。

 多年的逃亡与抗争,让王夫之身心俱疲。他回到家乡石船山,隐居起来,开始了着书立说的生涯。他在简陋的茅屋中,点一盏孤灯,伴着窗外的风雨,写下了一部部震古烁今的着作。《读通鉴论》《宋论》《周易外传》……在这些着作中,他深刻反思历史,尖锐批判现实,提出了“气一元论”“理势合一”等哲学思想,主张经世致用,反对空谈义理。

 山中的生活清苦,常常食不果腹,但王夫之不为所动,一心扑在学问上。他的家人心疼他,劝他休息。“夫之,你整日如此操劳,身体如何吃得消?”妻子担忧地说道,眼中满是关切。

 王夫之微笑着安慰:“我所写的,是关乎天下苍生、社稷兴衰的道理,怎能因为一时的艰苦就放弃?这是我的使命,也是我的责任。我要把自己的所思所想记录下来,哪怕只能给后人留下一点启示,也算是不枉此生。”

 “可你也得注意身体,不然如何完成你的志向?”妻子还是不放心。

 “放心吧,我心里有数。等我把这些想法都写下来,心里才踏实。”王夫之温柔地看着妻子。

 然而,王夫之的着作在当时却鲜有人问津。他的思想太过超前,不为世人所理解。但他并不在意,依旧笔耕不辍。

 “哪怕只有一人能读懂我的思想,我便心满意足。”王夫之对着空荡荡的房间轻声说道,眼神中透着坚定与执着。

 时光荏苒,王夫之渐渐老去,身体也越来越虚弱。但他依旧坚持写作,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康熙三十一年,王夫之在石船山的茅屋中与世长辞。他的一生,充满了坎坷与磨难,但他始终坚守着自己的信念,用文字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