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进学

晨光熹微,柔和的光线透过雕花窗棂,洒在书房的每一个角落。溥仪身着一袭整洁的长衫,在溥杰、毓崇、溥佳、爱新觉罗毓鋆几位伴读的簇拥下,步伐轻快地走进书房。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清晨独有的朝气,眼神中满是对新知识的渴望。


 “今日,我们一同诵读《论语》。”老师的声音打破了清晨的宁静,温和且充满力量,“这儒家经典,蕴含着为人处世的至理,望你们用心领悟。” 说罢,他轻轻翻开那本泛黄的线装书。


 溥仪率先起了句,声音清脆而坚定:“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伴读们也不甘落后,跟着齐声诵读。一时间,朗朗书声在书房内回荡。溥杰读得极为投入,身子随着朗读的节奏微微晃动,眼睛紧紧盯着书本,似乎要将每一个字都刻进心里;毓崇原本稍显拘谨,但在这浓厚的学习氛围中,也渐渐放开,他双手捧着书,全神贯注,那认真的模样仿佛周围的一切都与他无关;溥佳诵读时,眼睛里闪烁着灵动的光芒,时而还会微微皱眉,像是在思考着其中的深意;毓鋆则始终沉稳持重,声音低沉有力,每一个字都吐得清晰而扎实。


 老师在一旁缓缓踱步,时而闭眼,静静倾听这整齐而富有韵律的读书声,脸上满是欣慰,不住地点头;时而又睁开眼,目光在学生们身上一一扫过,眼中满是期许。当学生们遇到生僻字或者读音不准时,老师便会立刻上前,耐心地纠正,亲自示范正确的读音和断句,引导他们理解其中的含义。


 随着诵读的深入,众人的声音愈发洪亮,情感也愈发饱满。在老师的引领下,他们仿佛穿越千年时光,与孔子及其弟子们对话,领悟着 “仁、义、礼、智、信” 的真谛。不知不觉间,窗外的天色已渐渐明亮,而书房内,这场与经典的对话仍在继续,声声诵读,承载着他们对知识的追求和对未来的憧憬 。


 这位陈老师身着一袭清朝官员服饰,身形清瘦,面容和蔼,岁月在他脸上留下了些许痕迹,却无损他眼中的矍铄与智慧。他束发整齐,几缕银丝在晨光下闪烁,更添几分儒雅。


 在教授《论语》时,他有着一套严谨且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课程伊始,他会先将书中生字一一挑出,用标准而清晰的发音,带着学生们逐字认读。他手持毛笔,在宣纸制成的黑板上,一笔一划写下那些古老的文字,边写边讲解笔画的顺序与含义,一撇一捺,皆藏着文化的底蕴。“这个‘仁’字,左边是‘人’,右边是‘二’,寓意着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爱、尊重,这是儒家思想的核心。” 他耐心地说道,眼神在学生们脸上一一扫过,确保每个人都跟上节奏。


 待学生们认全了字,他便领着众人通读全文。他的声音抑扬顿挫,充满节奏感,一句一句,带着学生们读得字正腔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他读一句,学生们跟读一句,一遍又一遍,朗朗书声回荡在书房。他要求学生们不仅要读准字音,更要读出韵味,感受古人行文的节奏与美感。


 多次朗诵之后,便是背诵环节。他并不急于求成,而是鼓励学生们分段背诵,先攻克一小段,再逐步推进。他会分享一些记忆的小窍门,比如将句子的意思串联起来,形成一幅画面,帮助学生们加深印象。当溥杰顺利背出一段时,他微笑着点头称赞:“很好,溥杰,就这样,理解着去背,会记得更牢。”


 而对每一行字的注释理解,才是他教学的重中之重。他会从字词的本意讲起,再延伸到句子的深层含义,结合历史典故、生活实例,将那些晦涩难懂的道理变得通俗易懂。讲到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时,他便会分享古代贤士自我反省的故事,引导学生们思考在日常生活中如何践行。他鼓励学生们提问,积极参与讨论,溥佳提出疑问时,他会认真倾听,然后耐心解答,与学生们一同探讨,激发他们的思维。在他的教导下,学生们不再是机械地学习,而是真正走进《论语》的世界,领悟其中的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