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章 归乡(第3页)

 \"申请道路硬化项目。\"心怡望着远处黑黝黝的山路,\"路不通,什么都发展不起来。\" 

 \"会很困难吧?\" 

 \"当然。\"心怡笑了笑,\"但值得一试。你知道吗?我父亲生前最大的心愿就是看到村里通公路。\" 

 周远突然停下脚步:\"心怡,你为什么真的回来了?以你的能力,在城里会有更好的发展。\" 

 月光下,心怡的侧脸显得格外柔和又坚定:\"因为这里需要改变,而我有能力带来改变。简单来说,这就是我的家。\" 

 周远沉默良久,轻声道:\"我很高兴你回来了。\" 

 就在这时,天空中突然划过一道闪电,紧接着雷声轰鸣。两人还没反应过来,豆大的雨点已经砸了下来。 

 \"要下暴雨了!快走!\"周远拉起心怡的手就往村里跑。 

 他们刚跑到村口,雨势骤然变大,如同天河决堤。雨水在山路上汇成急流,冲刷着泥土和石块。 

 突然,远处传来一阵轰隆声,比雷声更加沉闷可怕。 

 \"是山体滑坡!\"周远脸色大变,\"快通知村民撤离!\" 

 两人分头行动,挨家挨户敲门叫醒村民。当最后一批村民撤到村委会的安全地带时,心怡突然想起:\"林阿伯!他住在山脚下的老屋里!\" 

 不顾周远的阻拦,心怡抓起手电筒冲进了暴雨中。山路已经变成了湍急的溪流,她几次滑倒,又爬起来继续前进。 

 林阿伯的老屋半截已经被泥石流掩埋。心怡踹开摇摇欲坠的门,发现老人正蜷缩在角落里,吓得动弹不得。 

 \"阿伯,我背您出去!\"心怡蹲下身。 

 \"闺女,你快走吧!我这一把老骨头\" 

 \"别说了,快上来!\" 

 当心怡背着林阿伯艰难地走出屋子时,一道手电光照了过来。是周远!他带着几个村民赶来接应。 

 \"你疯了吗?\"周远又惊又怒,但还是迅速接过老人,\"这么危险!\" 

 \"值得。\"心怡抹了把脸上的雨水,笑了。 

 第二天雨停后,村民们发现通往镇上的主干道被泥石流彻底冲毁了。更糟的是,山体出现了多处裂缝,随时可能再次滑坡。 

 县里派来的救灾工作组评估后,给出了令人绝望的结论:云岭村地质条件不稳定,建议整体搬迁。 

 \"搬迁?搬到哪里去?\"村民们炸开了锅,\"这是我们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啊!\" 

 工作组组长无奈地说:\"这是为了大家的安全考虑。县里会在安置区给你们建新房。\" 

 \"那我们地里的庄稼怎么办?茶园怎么办?\"一个老农激动地问,\"搬走了,我们靠什么生活?\" 

 心怡站在人群中,听着村民们绝望的议论,心如刀绞。突然,她站了出来:\"领导,能不能先请地质专家来做个详细勘察?也许有治理的可能。\" 

 组长看了她一眼:\"你是?\" 

 \"我是省规划设计院的工程师,现在回村工作。\"心怡不卑不亢地说,\"云岭村有三百多年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而且生态环境优良,非常适合发展绿色产业。如果能够治理地质灾害,比整体搬迁更有意义。\" 

 组长有些意外:\"你是专业技术人员?那你说说看有什么治理方案?\" 

 心怡早有准备,拿出手机展示了她拍摄的地质隐患点照片和初步想法:\"我认为可以通过修建挡土墙、排水系统和植被恢复来综合治理\" 

 她的专业素养打动了工作组。最终,县里同意先派地质队来勘察,再决定是否搬迁。 

 地质队来的那天,全村人都出来围观。心怡全程陪同,记录每一个数据。晚上,她在村委会的灯光下研究勘察报告,周远给她送来热茶和饭菜。 

 \"有希望吗?\"周远轻声问。 

 心怡揉了揉酸痛的眼睛:\"比想象的好。大部分滑坡是浅层的,可以通过工程措施治理。关键是\" 

 \"钱?\" 

 \"嗯。初步估算需要两百多万。\" 

 周远倒吸一口冷气:\"村里肯定拿不出这么多。\" 

 \"我会想办法。\"心怡的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明天我就去省城,找相关部门争取专项资金。\" 

 第二天清晨,心怡背着包准备出发时,发现村口聚集了几乎全体村民。刘长福代表大家递给她一个布包:\"闺女,这是全村凑的两万块钱,路上用。你一定要为我们村争口气啊!\" 

 心怡打开布包,里面全是皱巴巴的零钱,甚至还有硬币。她的眼泪再也忍不住了:\"大家放心,我一定会带好消息回来!\" 

 周远主动提出陪她一起去:\"我在省城有些同学在教育系统,也许能帮上忙。\" 

 两人乘坐拖拉机离开村庄时,回头望去,村民们依然站在村口,久久不愿散去。那些期盼的目光,成为心怡心中最重的责任。 

 省城的高楼大厦和车水马龙让心怡恍如隔世。短短两个月,山村的简朴生活已经改变了她。走在繁华的街道上,她竟有些不适应。 

 \"先去哪儿?\"周远问。 

 \"农业厅。我以前的导师现在是农村振兴处处长,他应该能给我们指条明路。\" 

 导师张教授见到心怡非常高兴,但听完她的来意后却皱起了眉头:\"云岭村的情况很特殊。地质灾害村通常都是直接搬迁,很少有治理的先例。\" 

 \"正因为如此,如果我们能做成,就是一个示范项目。\"心怡急切地说,\"张老师,您知道现在国家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我们完全可以把这个做成一个综合治理的样板工程!\" 

 张教授沉思良久,终于说:\"这样吧,我介绍你们去见自然资源厅的李总工,他是地质灾害防治专家。如果他认可你们的方案,我就帮你们申请专项资金。\" 

 接下来的三天,心怡和周远奔波于各个政府部门,递材料、做汇报、争取支持。晚上回到廉价旅馆,两人累得倒头就睡,但第二天又精神抖擞地继续战斗。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张教授的帮助下,自然资源厅同意将云岭村列为\"地质灾害综合治理与乡村振兴示范点\",首批拨付一百五十万元治理资金,剩余部分由县乡配套解决。 

 \"我们成功了!\"走出自然资源厅大门,心怡激动地抱住了周远,\"村里不用搬迁了!\" 

 周远也难掩兴奋:\"心怡,你太棒了!\" 

 回村的路上,两人有说有笑,仿佛卸下了千斤重担。周远突然问道:\"心怡,等村里发展起来了,你有什么打算?会回城里吗?\" 

 心怡望向车窗外飞驰而过的青山,轻声道:\"我不知道未来会怎样。但此刻,我只想脚踏实地把眼前的事情做好。云岭村给了我生命和成长的养分,现在是我回报的时候了。\" 

 周远点点头,没再说话。但心怡看到,他的眼中闪烁着与自己同样的光芒——那是对这片土地深沉的爱,和对未来坚定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