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章 怒起风云,焚书之殇(第3页)
“听说咸阳那边在烧书,还抓了好多读书人,这到底是怎么了?”张栓子一边费力地搬运着石块,一边问旁边的同伴,脸上满是疑惑和担忧。
“谁知道呢,咱们这些粗人,也不懂那些学问。只希望这日子能快点好起来,能回家看看老婆孩子。”同伴叹了口气,无奈地回答道,眼神中透露出对家人的思念和对未来的迷茫。
嬴政站在咸阳宫城楼,望着城外熊熊燃烧的大火,心中五味杂陈。他清楚,此举必将遭到后世的诟病和非议,但为了大秦的万世基业,他认为自己别无选择。在他心中,统一思想是实现长治久安的必经之路,哪怕这条路充满了争议与血腥,他也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焚书的行动仍在如火如荼地继续,各地不断传来焚烧书籍的消息。许多珍贵的典籍从此失传,无数文化瑰宝在大火中化为灰烬,永远地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中。而那些被抓的儒生,有的在严刑拷打下屈打成招,承认了莫须有的罪名;有的宁死不屈,被残忍地杀害,他们的鲜血染红了咸阳城的土地。
在这场风暴中,一些朝廷官员也心存疑虑,他们深知焚书坑儒的行为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一位老臣怀着对国家和文化的责任感,跪在嬴政面前,苦苦劝谏:“陛下,焚书坑儒恐会寒了天下文人的心,还望陛下三思啊!此举可能会让大秦失去民心,危及社稷啊!”嬴政脸色阴沉,不为所动:“朕意已决,此事休要再提。朕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大秦的未来,为了子孙后代的基业。”
随着时间的推移,焚书坑儒的影响逐渐显现。民间的学术氛围遭到极大的破坏,文化传承出现了严重的断层。年轻一代失去了学习先哲思想的机会,社会上弥漫着恐惧和压抑的气氛。曾经繁华热闹的文化市场变得冷冷清清,文人墨客们噤若寒蝉,不敢轻易发表自己的见解。
然而,嬴政并未停止行动。他认为,只有彻底消除那些不利于统治的思想,大秦才能真正实现长治久安。他继续下令加强对民间言论的管控,任何人不得私下议论朝政,否则将被处以重刑。
在咸阳城内,到处都张贴着禁止私议朝政的告示。百姓们走路都小心翼翼,生怕说错一句话。曾经热闹的集市,如今也变得冷冷清清,人们不敢随意交流,生怕惹来杀身之祸。孩子们不再追逐嬉戏,大人们脸上失去了往日的笑容,整个城市仿佛被一层阴霾笼罩,失去了生机与活力。
这场焚书坑儒的风暴,成为大秦历史的转折点,其影响在岁月里逐渐显现,深刻改变着大秦命运和华夏文明的发展轨迹。它像一道深深的伤痕,刻在了大秦的历史长河中,也给后世留下了无尽的思考。是为了一时的统治稳定而牺牲文化的传承,还是在包容多元文化的基础上寻求长治久安,这是一个值得后世不断反思和探讨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