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章 大汉逸游,岁月长歌

山谷间,晨曦初破,微光如纱般轻柔地洒落在秦家的屋舍上。秦轩站在庭院中,抬眼望向远处正忙碌于开垦土地的族人,心中的渴望如破土新芽般疯长。他深吸一口气,转身看向身旁头发花白的老者,此刻,他虽外貌如年轻后生,可在族中辈分颇高,眼前的老者论起辈分是他的晚辈,如今实际主事着秦家大小事务。

 “爷爷,我想去外面的世界看看。”秦轩的声音清朗而坚定,打破了清晨的宁静。

 老者手中整理农具的动作猛地一滞,缓缓抬起头,浑浊的眼眸中满是惊讶与不舍。“你要走?这深山虽日子清苦,可到底安稳太平,外面的世界……”他欲言又止,眉头拧成个疙瘩,脸上的皱纹越发显得深刻。

 秦轩上前一步,双手抱拳,身姿笔挺,眼神中闪烁着炽热的光芒:“您放心,如今秦家已经安稳扎根,这里的一切都在朝着好的方向发展。我只是想去见识见识大汉的山川河海,了解各地的风土人情,我一定会平安归来的。”

 老者沉默良久,最终无奈地叹了口气,微微点头:“好吧,一路上千万要小心,记着早点回来,族里人都盼着你。”

 就这样,秦轩背着简单的行囊,手持一根竹杖,步伐轻快地沿着蜿蜒曲折的山路向山外走去。清晨的露珠打湿了他的鞋面,山间的鸟儿在枝头欢快地鸣叫,似在为他送行。

 几日后,秦轩抵达了繁华热闹的洛阳城。城门口,人潮涌动,车水马龙,喧嚣声不绝于耳。士兵们身披厚重铠甲,腰佩长刀,神色威严地伫立在两旁,仔细检查着来往行人。

 “这洛阳城可真是热闹非凡!”秦轩忍不住低声感叹,眼中满是新奇与兴奋,加快脚步迈进城中。

 集市上,叫卖声此起彼伏,交织成一曲热闹的市井乐章。“卖布嘞,上好的蜀锦!”一个布庄老板站在店门口,双手高高举起一匹色彩艳丽、质地轻柔的丝绸,对着过往行人热情地招揽着生意。

 秦轩踱步走过去,伸出手指轻轻摩挲着布料,赞不绝口:“这料子手感细腻,色泽鲜亮,老板,这当真是正宗蜀锦?”

 布庄老板满脸堆笑,脸上的褶子都透着精明,拍着胸脯信誓旦旦地保证:“客官尽管放心,小的在这集市上做买卖多年,向来诚信经营,怎敢卖假货?这就是从蜀地千里迢迢运来的上等蜀锦,您要是买回去,保准满意。”

 离开布庄,秦轩又被一阵勾人馋虫的香气吸引到了一家食肆。“老板,来一碗你们这儿最招牌的面!”他扯着嗓子喊道,随后找了个空位一屁股坐下,迫不及待地等着美食上桌。

 不一会儿,热气腾腾的面端了上来,腾腾热气裹挟着诱人香气弥漫开来。秦轩夹起一筷子,大口吃起来,嘴里含糊不清地说:“嗯,好吃,这味道,可比在山里吃的野菜强太多了,人间美味啊!”

 食肆里人来人往,食客们一边大快朵颐,一边谈论着各种奇闻轶事。秦轩听着邻桌几人聊起洛阳城中一位富家公子的荒唐趣事,忍不住“噗嗤”一声笑出声来,险些呛到。

 这时,街上传来一阵喧闹声,秦轩好奇心顿起,连忙放下碗筷,快步走出食肆查看。只见一群人里三层外三层地围在一处,中间一位说书人正口若悬河、眉飞色舞地讲述着楚汉相争的故事。

 “那项羽,力能扛鼎,威风凛凛,带着楚军破釜沉舟,一战成名……”说书人绘声绘色地描述着,还时不时配上夸张的动作,讲到激动处,唾沫横飞。

 秦轩被深深吸引,费了好大劲挤到人群中,听得入神。那些曾经他亲身经历过的场景,从说书人口中说出,仿佛蒙上了一层奇幻的色彩,变得既熟悉又陌生。听到精彩处,他也跟着众人一起拍手叫好,手掌都拍得通红。

 离开洛阳后,秦轩一路向东,马不停蹄地来到了曲阜。刚踏入曲阜城,一股浓郁醇厚的文化气息便扑面而来,仿佛一脚踏进了千年之前的圣贤世界。街道两旁,时常能看到学者们身着长袍,手持书卷,三五成群,边走边热烈地讨论着学问,口中时不时蹦出几句经典名言。

 秦轩怀着一颗崇敬之心来到孔庙前,望着那庄严肃穆、气势恢宏的大门,心中涌起无尽感慨,抬手整理了一下衣衫,缓缓迈步入内。

 孔庙内,古木参天,遮天蔽日,碑刻林立,每一块碑刻都仿佛在静静诉说着岁月的沧桑与历史的厚重。秦轩沿着石板路,脚步轻轻,生怕惊扰了这份神圣,仔细瞻仰着每一处遗迹。他走到一座碑刻前,缓缓蹲下身子,轻轻抚摸着上面的文字,低声念道:“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声音低沉而虔诚。

 “这位兄台,看来对孔圣人的教诲很有感悟啊。”一个温和的声音从身后悠悠传来。

 秦轩闻声,连忙站起身转过身,只见一位年长的学者正微笑着看着他,目光中透着和善与欣赏。他连忙拱手行礼,姿态谦逊:“晚辈秦轩,初来曲阜,对圣人之学仰慕已久,今日得见孔庙,心中满是敬畏,还望前辈多多指教。”

 学者笑着摆了摆手,脸上的皱纹都透着儒雅:“指教谈不上,若不嫌弃,可与我一同探讨,相互学习。”

 两人并肩而行,漫步在孔庙之中,一路交谈甚欢。学者指着一处建筑,眼中满是自豪地说道:“此处乃杏坛,当年孔圣人就在这里讲学授课,传道授业解惑,培养了无数贤才。”

 秦轩喃喃自语道:“一切感觉都只是在昨日,在穿越前,我怎么也想不到孔子的理论,竟然也有我的一份功劳。”

 那位学者从后面拍了一下秦轩,“在想什么呢?我们去前面一下吧。”

 在孔庙中,他们还遇到了几位正在讲学的学者。众人围坐在一起,热烈地讨论着儒家经典,各抒己见,思想的火花在空气中激烈碰撞。

 “我认为,‘仁’乃儒家思想之核心,是为人处世的根本准则,唯有心怀仁爱,方能成就大道。”一位年轻学者率先发言,语气坚定,脸上透着自信。

 另一位学者却提出不同观点,他站起身,微微皱眉,反驳道:“我觉得‘礼’更为重要,无礼则社会无序,国家难安,礼是维护社会秩序的基石。”

 秦轩也忍不住加入讨论,他站起身,环顾众人,条理清晰地说道:“晚辈认为,‘仁’与‘礼’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有仁无礼,易失规范,行为便会失去约束;有礼无仁,流于形式,难以真正打动人心。只有两者兼具,才能构建和谐美好的社会。”

 众人纷纷点头表示赞同,投来赞许的目光。秦轩也从这场激烈的讨论中,对儒家文化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与感悟,心中满是收获的喜悦。

 告别曲阜,秦轩一路向北,历经长途跋涉,终于来到了大汉的边塞。刚到边塞,一股萧索、苍茫的气息便扑面而来。狂风呼啸,黄沙漫天,飞沙走石打得人脸生疼,远处的大漠一眼望不到尽头,天地间仿佛只剩下一片金黄。

 “这就是边塞,与中原真是天壤之别,仿若两个世界。”秦轩眯着眼,迎着风沙,望着眼前的景象,心中感慨万千,不禁打了个寒颤。

 他回想到了以前为大秦,东征西讨的日子。“不知,还有几位锐志营的兄弟在世,他日我一定要重建锐志营,重振锐智之风。”秦轩感慨的说道。

 他来到军营前,守卫的士兵立刻手持长枪,拦住了他的去路,神色警惕:“你是何人?来军营何事?”

 秦轩连忙说明来意,声音洪亮:“我从内地而来,听闻将士们守卫边疆十分辛苦,特来见识一番,为将士们加油鼓劲,略尽绵薄之力。”

 士兵听了,神色缓和了一些,点了点头:“你在这里稍等,我去通报一声。”

 不一会儿,一位年轻的将领大步走了出来。将领身材魁梧壮硕,身姿挺拔如松,眼神中透着坚毅与果敢。“我是这军营的校尉李强,你既然来了,就随我四处看看吧。”他的声音低沉有力,透着军人的豪爽。

 秦轩跟着李强走进军营,只见士兵们正在进行操练,喊杀声震天,气势磅礴。“将士们每日刻苦训练,就是为了能在战场上杀敌报国,守卫大汉疆土,寸土不让。”李强自豪地说,眼神中满是骄傲与坚定。

 他们来到了望塔上,李强指着远处的沙漠,面色凝重地说:“匈奴时常在边境骚扰,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我们一刻都不能松懈,必须时刻保持警惕。”

 这时,一名士兵匆匆跑来报告,神色慌张:“校尉,有一队匈奴骑兵在边境徘徊,来意不明。”

 李强脸色一沉,眼神瞬间变得锐利如鹰,立刻下令:“全体将士,准备迎战!不得慌乱!”

 秦轩看着士兵们迅速行动起来,心中热血沸腾,豪情万丈:“我也想为保卫边疆出一份力!也算为大汉尽忠!”

 李强看了他一眼,眼中闪过一丝赞许,点了点头:“好,你跟在我身边,小心些!千万别冲动!”

 战场上,黄沙滚滚,遮天蔽日,喊杀声、兵器碰撞声交织在一起,震耳欲聋。秦轩手持长剑,与士兵们并肩作战,身姿矫健,剑招凌厉,丝毫不输久经沙场的老兵。他的眼神坚定而炽热,心中只有一个信念:保卫大汉,击退匈奴!

 战斗结束后,匈奴骑兵退去,战场上一片狼藉。李强拍了拍秦轩的肩膀,赞许道:“好样的,没想到你一介书生,还有如此武艺,真是深藏不露!”

 秦轩擦了擦脸上的汗水和血水,笑着说:“保家卫国,人人有责,我只是做了我该做的。”在心里面想到,“那可不嘛,我可是历经生死血战的呀!书生,切!懂不懂什么叫做?上能提笔安天下,下能骑马杀匈奴。”

 在边塞的日子里,秦轩还结识了一位年轻的牧民巴特尔。巴特尔热情好客,性格豪爽,初次见面便邀请秦轩到自己的帐篷里做客。

 “兄弟,尝尝我阿爸烤的羊肉,这可是草原上的一绝,香得很!”巴特尔一边说着,一边递过一大块烤羊肉,脸上洋溢着热情的笑容。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秦轩接过,咬了一口,赞道:“嗯,果然美味,这和中原的羊肉味道又不一样,别有一番风味。”

 他们一边吃着羊肉,一边喝着马奶酒,巴特尔给秦轩讲述着草原上的生活:“春天的时候,草原上到处都是嫩绿的青草,像一块绿色的绒毯,牛羊吃得可欢了;夏天,漫山遍野都是鲜花,五颜六色,可好看了,就像一幅画;秋天,草儿变黄了,风吹过时,麦浪滚滚,那是丰收的景象;冬天,整个草原都被白雪覆盖,一片银白世界,安静又美丽……”

 秦轩听得入神,心中对草原生活充满了向往:“有机会,真想在草原上住一段时间,好好感受感受这草原的魅力。”

 离开边塞,秦轩一路南下,历经山水跋涉,终于来到了江南。刚踏入江南地界,眼前的景象便让他仿佛置身于画中,如痴如醉。河流纵横交错,如银色的丝带蜿蜒其间,小船在水面上缓缓划过,泛起层层涟漪,悠悠荡荡;两岸是白墙黑瓦的房屋,错落有致,古朴典雅,透着浓浓的水乡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