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驾之饼太虚之境

第121章 安置流民

常兰的新铺开张,一大早,烧饼铺前就排起了长长的队伍。

 “常姑娘,给我来五个烧饼!”

 “我要三个!”

 常兰和伙计们忙得不可开交,脸上却洋溢着喜悦的笑容。她熟练地揉面、包馅、贴饼,动作行云流水。

 “大家别着急,都有都有!”常兰一边热情地招呼着客人,一边加快手中的动作。

 新出炉的烧饼香气四溢,引得路过的人也纷纷驻足。

 “这烧饼看着就好吃,给我也来两个!”

 不一会儿,准备的烧饼就卖得所剩无几。常兰擦了擦额头的汗,心里满是成就感。

 中午时分,烧饼全部卖完,还有不少客人遗憾没买到。常兰笑着对大家说:“明天请早,谢谢各位的捧场!”

 收摊后,常兰,老常头,阿诚和菲菲数着今天的收入,个个喜笑颜开。

 常兰算了成本,比临西镇要高,她决定去找菜农专供,猪肉也找专供的。

 “爹,我出发了。”常兰和老常头说道,她安排好烧饼铺事宜,就出发去京郊找菜农和猪倌。

 找到菜农才知道,北方的天气对雪里蕻有要求,冬天没办法种,只能春秋两季可以种。

 常兰皱起了眉头,与菜农商量着:“大叔,这可如何是好?我这烧饼铺用量可不小。”

 菜农也是一脸无奈:“姑娘,这天气使然,咱也没办法啊。要不你看看换种别的菜?”

 常兰思索片刻,摇了摇头:“不行,这雪里蕻是我烧饼的特色配料,换不得。”

 随后,她又去找猪倌谈猪肉专供的事。猪倌倒是爽快答应了,但价格上却让常兰有些犹豫。

 “这价格,比我预想的要高些啊。”常兰说道。

 猪倌摆了摆手:“姑娘,这已经是最实惠的价了,我这猪可都是精心养的。”

 没有达成合作,常兰满心忧愁地离开了猪倌那里。

 走在乡间的小路上,她眉头紧锁,不断思索着接下来的对策。风呼呼地吹着,似乎也在为她的难题而叹息。

 回到烧饼铺,伙计们见她神色不佳,纷纷询问情况。常兰无奈地把事情经过说了一遍,大家也都跟着发起愁来。

 “这可怎么办呀?没有稳定的猪肉供应,咱们的生意怕是会受影响。”一个伙计忧心忡忡地说道。

 常兰深吸一口气,强打起精神:“大家先别慌,咱们再想想办法。我就不信找不到合适的猪倌。”

 接下来的几天,常兰四处打听,不辞辛劳地奔波在各个村庄之间,只为能找到一个价格合适又能稳定供应猪肉的合作对象。

 朱启明听到赵逸尘的回禀,说常兰近几日一直在找合作伙伴,也赶去京郊看看,远远看到常兰在泥泞的道路上行走。

 她的裙摆沾上了不少泥巴,发丝也被风吹得有些凌乱,可脚步却没有丝毫停歇。朱启明心中一疼,连忙加快步伐迎了上去。

 “兰儿!”朱启明喊道。

 常兰听到声音,抬起头来,看到朱启明的那一刻,眼中满是惊讶。

 “你怎么来了?”常兰问道。

 朱启明走到她身边,轻轻拂去她头发上的落叶,说道:“听闻你一直在奔波,我放心不下。”

 常兰苦笑一下:“生意上的事,让我有些焦头烂额。”

 朱启明握住她的手:“别太辛苦了,我会帮你的。”

 常兰摇摇头:“这是我自己的事,我想靠自己解决。”

 朱启明看着她倔强的模样,既心疼又欣赏:“好,那我陪你一起想办法。”

 两人并肩走在泥泞的小路上,朱启明的陪伴让常兰感到无比温暖,也让她重新燃起了希望。

 忽然遇到一群流民,大概十几人,有老人两三人和一个七八岁小孩,六七个妇人和五六个青年,是从外地逃难来的,因为家里发大水。

 已是入冬时节,寒风凛冽,吹得人骨头都发冷。这群流民个个衣衫褴褛,补丁叠着补丁,根本无法抵御这寒冷的天气。那两三个老人面容憔悴,脸上的皱纹如同沟壑一般深刻,眼神中透着无尽的疲惫与沧桑。他们哆哆嗦嗦地相互搀扶着,仿佛一阵风就能将他们吹倒。

 那个七八岁的小孩,骨瘦如柴,小脸冻得通红,嘴唇发紫,身上的衣服破破烂烂,根本不足以保暖。他怯生生地躲在一位妇人的身后,眼睛里满是恐惧和无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