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 活冤孽妙尼遭大劫 死雠仇赵妾赴冥曹

《红楼梦》第一百十二回“活冤孽妙尼遭大劫 死雠仇赵妾赴冥曹”,回目名称对仗工整,暗示了本回的核心情节。主要涉及的人物有妙玉、赵姨娘、惜春、包勇、贾琏、贾政等。大致情节为贾府遭遇盗贼,包勇打死了盗贼何三,妙玉被贼人盯上并遭劫;与此同时,赵姨娘在铁槛寺发病中邪,最终死亡。

 此回目在全书中处于情节发展的关键阶段,是贾府衰败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它承接前文贾府被抄家等一系列变故,进一步展现了家族的动荡与危机。妙玉的被劫凸显了她高洁却难敌命运的悲剧,赵姨娘的死亡则是其一生作恶的必然结局。这两个情节相互交织,深刻揭示了封建社会的腐朽和人性的复杂,为后文惜春出家、贾府的进一步衰败等情节做了铺垫。

 一、情节梳理与分析

 1.贾府被盗事件

 贾府被盗这一事件是《红楼梦》第一百十二回中的重要情节,它的发生有着复杂的起因。从外部环境来看,当时社会动荡不安,盗贼横行,这为盗窃事件提供了一定的社会背景。而贾府内部,管理混乱、门禁松弛则是被盗的直接诱因。在贾母的殡才出去后,府里人员繁杂且疏于防范,三姑六婆随意进出,腰门一会儿开一会儿关,给了贼人可乘之机。甄府荐来的包勇虽察觉到尼姑进入的异常,但未能有效阻止,这也反映出贾府管理上的漏洞。

 盗贼的作案手法十分狡猾。他们由何三邀约,事先可能对贾府的情况进行了一定的打探。在盗窃过程中,他们先偷抢了老太太上房的金银财宝并接运出去,当发现有人追赶时,判断追赶者“不中用”,便又妄图往西边屋内继续行窃。他们在窗外看到屋内灯光下的惜春和妙玉这两个美人,顿起不良之心,若不是包勇及时赶来驱赶,后果不堪设想。

 关于内应情况,虽文中未明确指出具体是谁,但从一些细节可以推测,贾府内部可能存在与盗贼勾结之人。比如腰门的老婆子死央及放尼姑进去,且腰门开关随意,很可能是受了盗贼的指使,为他们提供便利。

 这一事件的结果是,包勇在驱赶盗贼时打死了何三,并报了文武衙门。然而,贾府遭受了巨大的财物损失,老太太上房的东西几乎被偷光。在开失单时也面临难题,因为不清楚具体丢失了哪些物品,若将好的东西开上恐担罪名,若只说金银、衣饰若干又没有实在数目。

 这一事件对贾府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首先是财物损失,贾府本就因之前的抄家等事元气大伤,此次被盗更是雪上加霜,经济上遭受重创,进一步加剧了贾府的经济困境。其次是声誉受损,贾府作为名门望族,发生如此严重的盗窃事件,必然会引起外界的议论和猜测,其在社会上的威望和声誉大打折扣。再者,这一事件也引发了贾府内部的混乱和恐慌。惜春因觉得此事让自己没脸见人而痛哭不已,认为是尤氏撺掇太太派她看家才导致这样的结果。凤姐虽病着,但也为这件事发愁,担心老爷知道后不好交代。众人都陷入了一种焦虑和不安的情绪中,贾府的内部矛盾和问题也因此更加凸显出来。总之,贾府被盗事件是贾府衰败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它加速了贾府走向灭亡的进程。

 2.妙玉被劫情节

 妙玉被劫是《红楼梦》第一百十二回中令人痛心的情节。贼人盯上妙玉,有着多方面的因素。从贼人自身角度来看,他们在盗窃过程中,于窗外看到屋内灯光下的妙玉,她的美貌让贼人顿起歹念。其中一个贼人提到妙玉长得实在好看,舍不得她,这直接体现了妙玉的容貌成为了她被盯上的一个重要原因。此外,贼人还联想到妙玉是贾府园里栊翠庵的姑子,且前年外头传言她和宝二爷有缘故,后来还害过相思病,这些传闻使得妙玉在贼人眼中更具吸引力,进一步促使贼人将目标锁定在她身上。

 从贾府的环境因素来说,当时贾府正处于混乱时期,贾母刚去世,府里人员疏于防范,门禁松弛,三姑六婆随意进出,这为贼人提供了可乘之机。妙玉因来看望惜春并留下下棋守夜,身处这样一个不安全的环境中,增加了她被劫的风险。而且贾府对僧尼道婆往来管理不善,使得贼人更容易混入府中,接近妙玉。

 妙玉被劫时的情景虽未详细描述,但可以从文中的一些线索进行推测。贼人在看到妙玉后,本就起了不良之心,只是因包勇赶来驱赶,才暂时放弃了对屋内两人的侵犯,但他们并未放弃妙玉。后来贼人商量趁早归入海洋大盗一处,其中一人还惦记着妙玉,可见他们对妙玉的觊觎之心并未消除。很可能在后续的行动中,贼人趁妙玉不备,将她掳走。

 妙玉被劫的原因,除了上述提到的美貌和贾府环境因素外,还与她自身的性格和命运有关。妙玉出身于富贵之家,却遁入空门,但她并未真正做到六根清净。她才貌双全且品味高雅,对宝玉有着特殊的情感,这使得她与尘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她的高洁在尘世的污浊面前显得不堪一击,她试图在佛门净地保持自己的清白与安宁,但最终未能逃脱命运的捉弄。

 结合妙玉的判词“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更能深刻理解她被劫的象征意义。“欲洁何曾洁”表明妙玉虽追求高洁,但在现实中却无法保持真正的洁净。她身处贾府这个复杂的环境中,即使身在佛门,也难免受到世俗的影响和玷污。“云空未必空”说明她表面上遁入空门,看似四大皆空,但内心深处仍有着情感的纠葛,对宝玉的感情就是她无法放下的“空”。“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则直接预示了她的悲剧命运,她本是如金玉般珍贵的女子,最终却陷入了污浊的境地,被贼人掳走,其命运令人叹息。

 妙玉被劫这一情节,象征着在封建末世的黑暗中,即使是追求高洁、试图远离尘世的人也无法自保。它反映了那个时代的混乱和世道的不公,以及封建制度对人性的压抑和摧残。同时,也进一步深化了《红楼梦》中女性命运悲惨的主题,妙玉作为其中的代表人物,她的遭遇让读者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封建制度下女性的无奈和悲哀。

 3.赵姨娘之死

 在《红楼梦》第一百十二回中,赵姨娘在铁槛寺的死亡是一个重要情节。其发病、中邪到死亡的过程充满了诡异与悲剧色彩。

 赵姨娘发病的起因或许与贾府当时的混乱局面以及她自身长期以来的心理压力有关。贾府此时接连遭遇变故,先是被抄家,后又有贾母去世,整个家族陷入了动荡不安之中。赵姨娘本就心思狭隘,面对这样的局面,内心的焦虑和不安不断加剧。在铁槛寺中,她的精神状态逐渐变得异常,开始胡言乱语,行为举止也愈发怪异,这便是发病的开端。

 随着病情的发展,赵姨娘陷入了中邪的状态。她口中喊着一些奇怪的话语,仿佛被冤魂附身。从文中可以推测,这可能是她长期以来作恶多端,内心深处的愧疚和恐惧在精神错乱时以这种方式表现出来。她可能看到了那些被她伤害过的人的幻影,在痛苦和挣扎中不断尖叫、求饶。这种中邪的表现,不仅是她身体上的折磨,更是她心灵上的煎熬。

 最终,赵姨娘在痛苦的挣扎中死去。她的死亡过程充满了凄惨的景象,让周围的人感到恐惧和震惊。她的尸体仿佛被一股无形的力量扭曲着,脸上还残留着惊恐和痛苦的表情,结束了她在贾府充满争议的一生。

 赵姨娘的人物性格十分复杂且饱受争议。她为人刻薄、善妒,在贾府中地位低下却妄图通过不正当手段为自己和儿子贾环谋取利益。她常常在背后使坏,挑拨是非,制造各种矛盾。例如,她曾与马道婆勾结,使用巫术诅咒宝玉和凤姐,试图以此来改变自己和儿子的命运。她的这些行为充分体现了她的贪婪和不择手段。

 在贾府中,赵姨娘的地位卑微。她只是贾政的妾室,虽然为贾府生下了贾环和探春,但却始终得不到应有的尊重。正房太太王夫人对她充满了厌恶和鄙视,府中的其他主子和下人也都不把她放在眼里。她在贾府中处处受到排挤和打压,只能在一些小事上耍些小聪明来发泄自己的不满和怨恨。

 赵姨娘的死亡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她长期以来的作恶多端,积累了太多的怨恨和罪孽。她的行为不仅伤害了别人,也让自己陷入了一个无法自拔的困境。在封建家族的等级制度下,她的地位决定了她很难有真正改变命运的机会。她的贪婪和不择手段只会让她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最终导致了自己的悲剧结局。

 同时,赵姨娘的死亡也充满了悲剧性。她虽然可恶,但也是封建制度的受害者。封建家庭的等级制度和她自身的性格缺陷共同造成了她的悲剧命运。她在追求利益和地位的过程中,失去了自我,变得疯狂和扭曲。她的死亡反映了封建家庭中妾室地位的卑微与无奈,以及人性因欲望和不甘而扭曲的悲哀。她的结局让读者在痛恨她的同时,也不禁对她的命运产生一丝怜悯。

 二、人物形象塑造

 1.妙玉的悲剧命运

 妙玉的性格特点鲜明而复杂,高洁、孤傲、多情等特质在她身上交织,深刻影响着她的命运走向。

 妙玉的高洁是其性格的显着特征。她出身于富贵之家,祖上也是读书仕宦之人,因自幼多病才入了空门。但她的修行并非流于表面,而是真正追求精神上的纯净与高雅。她居住在栊翠庵,对生活品质有着极高的要求,茶具、茶水皆十分讲究。在与宝玉等人品茶时,她拿出的茶具皆是稀世珍品,如“绿玉斗”“九曲十环一百二十节蟠虬整雕竹根的一个大盏”等,足见其品味之高。她对世俗的功名利禄不屑一顾,在贾府这个充满勾心斗角和世俗纷争的环境中,始终保持着自己的一份清高,不与他人同流合污。

 然而,这种高洁也使她变得孤傲。她自视甚高,对他人常常表现出一种不屑和轻蔑的态度。在刘姥姥进大观园时,妙玉嫌弃刘姥姥用过的茶杯脏,要将其扔掉,即便宝玉求情,她也只是勉强同意将茶杯送给刘姥姥,可见她对身份地位不如自己的人是何等的轻视。她与贾府中的其他人交往甚少,独来独往,很少主动与他人交流,这种孤傲的性格使她在贾府中显得格格不入,也为她的悲剧命运埋下了伏笔。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妙玉的多情则体现在她对宝玉的特殊情感上。尽管她身为尼姑,本应四大皆空,但她内心深处却对宝玉有着别样的情愫。她给宝玉送去生日贺帖,署名“槛外人”,这种含蓄而又独特的表达方式,透露出她对宝玉的关注和在意。她与宝玉之间有着一种微妙的情感交流,虽然没有明确的表白,但彼此之间的心意却在一些细节中流露出来。这种多情与她的出家人身份形成了鲜明的矛盾,进一步加剧了她内心的痛苦和挣扎。

 结合妙玉的身世背景来看,她本是富贵人家的小姐,却因疾病不得不遁入空门。父母的亡故使她失去了家庭的温暖和依靠,只能在佛门中寻求慰藉。然而,她的内心深处始终无法真正割舍尘世的情感和欲望,这使得她在修行的道路上充满了困惑和矛盾。她在贾府中的经历也充满了无奈和悲哀。尽管贾府表面上对她敬重有加,但实际上她始终是一个外人,无法真正融入这个家族。她的高洁和孤傲让她与周围的人格格不入,她的多情又让她陷入了情感的漩涡中无法自拔。

 妙玉被劫的悲剧命运是她性格、身世和所处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她的美貌和独特气质吸引了贼人,而贾府的管理混乱和门禁松弛为贼人提供了可乘之机。她的高洁在尘世的污浊面前不堪一击,她试图在佛门净地保持自己的清白与安宁,但最终还是被卷入了世俗的纷争中。她被贼人掳走,下落不明,“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的判词准确地预示了她的悲剧结局。

 妙玉的悲剧命运对小说主题起到了深化作用。《红楼梦》的主题之一是揭示封建末世下女性的悲惨命运,妙玉作为其中的代表人物,她的遭遇更加深刻地体现了这一主题。她出身富贵,本应有着美好的生活,但却因为种种原因陷入了困境。她的高洁和追求在封建制度的压迫下显得如此渺小和无力,她的多情也只能成为她痛苦的根源。她的悲剧命运反映了封建制度对人性的压抑和摧残,以及女性在那个时代无法掌握自己命运的无奈和悲哀。同时,妙玉的命运也象征着美好事物在黑暗社会中的毁灭,进一步凸显了小说对封建社会的批判和对人性自由的向往。

 2.赵姨娘的复杂性格

 赵姨娘的性格充满了复杂性,刻薄、善妒、贪婪等特点在她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这些性格特点深刻影响了她在贾府的行为和最终的悲剧结局。

 刻薄是赵姨娘性格的显着特征之一。她对待他人常常言语尖酸、行为恶劣。在贾府中,她对地位比自己高的主子心怀不满,却又不敢正面反抗,于是便将这种不满发泄在地位较低的下人身上。她说话毫不留情,经常恶语相向,让周围的人都对她敬而远之。例如,她对丫环们动辄打骂,稍有不如意就大发雷霆,完全不顾及他人的感受。她的刻薄不仅表现在对下人的态度上,对自己的亲生女儿探春也缺乏应有的关爱和尊重。探春聪明能干、志向高远,努力想要摆脱庶出的身份,在贾府中闯出一片天地。然而,赵姨娘却不理解女儿的苦心,反而处处给她添麻烦,在众人面前说一些让探春难堪的话,丝毫不考虑女儿的处境和感受。

 善妒也是赵姨娘性格的一大特点。她嫉妒那些在贾府中地位比她高、受到宠爱的人。王夫人作为贾政的正房太太,掌管着贾府的大权,备受众人尊敬。赵姨娘对此十分嫉妒,她认为自己也为贾府生下了子女,却得不到应有的待遇,因此对王夫人怀恨在心。她嫉妒宝玉的受宠,宝玉是贾府的宝贝疙瘩,集万千宠爱于一身。赵姨娘觉得宝玉的存在威胁到了自己儿子贾环的地位,于是便想方设法地陷害宝玉。她与马道婆勾结,使用巫术诅咒宝玉和凤姐,企图以此来改变自己和儿子的命运。这种善妒的性格让她陷入了无尽的怨恨和痛苦之中,也使她在贾府中树敌众多。

 贪婪是赵姨娘性格中又一突出的特点。她在贾府中地位低下,却对财富和权力有着强烈的渴望。她妄图通过各种不正当的手段为自己和儿子谋取利益。她常常在背后算计,为了一点小利益就不择手段。例如,她会为了几两银子与下人争吵不休,甚至不惜使用卑鄙的手段去争夺。她还希望自己的儿子贾环能够在贾府中获得更高的地位,从而改变自己的命运。为此,她不断地教唆贾环去与宝玉争夺财产和权力,却从不考虑这样做会给贾环带来什么样的后果。

 赵姨娘在贾府中妄图谋取利益的行为和心理,与她的性格特点密切相关。她的刻薄、善妒和贪婪使她无法满足于自己现有的地位和生活,总是想要通过不正当的手段来获取更多的财富和权力。然而,她的这些行为不仅没有让她得到想要的东西,反而让她在贾府中越来越孤立,成为了众人厌恶的对象。

 赵姨娘的悲剧结局与她的性格有着直接的关系。她的刻薄、善妒和贪婪让她在贾府中树敌众多,没有人愿意与她真心交往。她的种种恶行最终遭到了报应,在铁槛寺中发病、中邪,痛苦地死去。她的死亡反映了封建家庭中妾室地位的卑微与无奈,以及人性因欲望和不甘而扭曲的悲哀。她的悲剧命运也警示着人们,贪婪和嫉妒只会让人陷入痛苦的深渊,只有保持善良和宽容,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