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 忏宿冤凤姐托村妪 释旧憾情婢感痴郎
一、回目解析
1.回目含义阐释
“忏宿冤凤姐托村妪,释旧憾情婢感痴郎”这一回目,字面意思清晰明了。“忏宿冤”指王熙凤自觉罪孽深重,对过往所造下的冤孽有所忏悔;“凤姐托村妪”则是病重的王熙凤将女儿巧姐托付给刘姥姥,希望为巧姐寻个好出路。“释旧憾”体现了小红和贾芸在凤姐病重时前来探望,放下过去的遗憾,展现出感恩之情;“情婢感痴郎”描绘了小红的忠心感动了贾芸这类痴情人。
其深层寓意丰富,反映了人物命运的转变和人性的复杂。王熙凤从曾经的精明强干、威风八面,到如今的脆弱无奈,体现了命运的无常。小红和贾芸的行为则展现了在贾府复杂环境中真挚情感的难能可贵。
这一回目在整回情节中起到了统领作用,概括了本回的主要情节,使读者在阅读前就能对大致内容有所了解,引导读者关注人物的命运和情感变化。
2.回目与情节关联
回目“忏宿冤凤姐托村妪,释旧憾情婢感痴郎”精准概括了本回的主要情节。“忏宿冤凤姐托村妪”对应着王熙凤病重之际,自觉罪孽深重,将巧姐托付给刘姥姥的情节。书中详细描述了凤姐与刘姥姥的对话,展现出她对女儿未来的担忧和对刘姥姥的信任,体现了“忏宿冤”与“托村妪”的紧密联系。
“释旧憾情婢感痴郎”则概括了小红和贾芸在凤姐病重时前来探望的情节。小红曾被王熙凤赏识,即便被逐出贾府,仍不忘旧主恩情,她和贾芸的到来,放下了过去的遗憾,凸显了“释旧憾”;而他们的忠心和感恩之情,也体现了“情婢感痴郎”。
在与前后文情节的呼应上,此回目与前文王熙凤的精明算计、机关算尽相呼应。曾经威风八面的她如今落得病重托孤的境地,形成鲜明对比,更凸显命运的无常。同时,小红和贾芸的重情重义也与前文他们在贾府的经历相呼应,展现出他们性格的连贯性。此外,本回目也为后文巧姐的命运转变以及宝玉等人的思想变化埋下了伏笔,推动了整个故事的发展。
3.回目艺术特色
《红楼梦》第一百十三回的回目“忏宿冤凤姐托村妪,释旧憾情婢感痴郎”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在语言上,简洁凝练却表意深刻,“忏宿冤”“释旧憾”用词精准,生动地概括了人物的心理和行为,展现出作者深厚的文字功底。
对仗方面十分工整,“忏宿冤”与“释旧憾”结构一致,“凤姐”对“情婢”,“托村妪”对“感痴郎”,词性相对,句式整齐,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韵律美。这种对仗不仅体现了中国古典文学的形式之美,也使回目在结构上更加严谨。
在营造文学氛围上,此回目营造出一种深沉、悲凉的氛围。“忏宿冤”暗示了王熙凤的悔恨与无奈,“释旧憾”则带有一丝释怀与感慨,让读者在阅读前就感受到了本回情节的沉重与复杂。与《红楼梦》其他回目相比,如“贾夫人仙逝扬州城,冷子兴演说荣国府”,同样具有简洁概括、对仗工整的特点,都为整本书增添了浓厚的文学色彩。
二、情节梳理与分析
1.赵姨娘之死
在《红楼梦》第一百十三回中,赵姨娘的死亡场景凄惨而惊悚。她在寺内得了暴病,见人少了便开始混说胡话。先是双膝跪地,一会儿哭诉,一会儿又趴在地下叫饶,口中喊着“打杀我了!红胡子的老爷,我再不敢了”,双手时而合十叫疼,眼睛突出,嘴里鲜血直流,头发披散,模样十分可怖,吓得众人都不敢靠近。到了晚上,她的声音愈发喑哑,如同鬼嚎一般,折腾了整整一夜。
第二天,赵姨娘已无法言语,只是装鬼脸,还自己拿手撕开衣服,露出胸膛,好似有人在剥她,其痛苦之状令人不忍直视。大夫前来诊治,都不敢为她把脉,只嘱咐“办理后事罢”,便起身离去。最终,赵姨娘在痛苦中死去。
赵姨娘的死亡原因,表面上是暴病,但从深层次来看,是封建家族内部勾心斗角的结果。她一生争权夺利,为了让自己和儿子贾环在贾府有更高的地位,不择手段地算计他人,使用毒心害人。她的种种恶行积累了太多的怨恨和罪孽,最终遭到了报应。
赵姨娘之死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它反映了封建家族内部的腐朽和因果报应。在贾府这个看似繁华的大家族中,内部斗争激烈,人人为了利益不择手段。赵姨娘就是这种黑暗斗争的牺牲品,她的死是对那些心怀不轨、作恶多端之人的警示。同时,她的死亡也预示着贾府的衰败。作为贾府的一员,她的悲惨结局暗示着整个家族已经走向末路,内部的矛盾和斗争已经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封建家族的大厦即将崩塌。这一情节也让读者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红楼梦》所揭示的封建社会的黑暗和腐朽。
2.凤姐托孤
在《红楼梦》第一百十三回中,王熙凤病重,自知时日无多,便将巧姐托付给了刘姥姥。当时,刘姥姥带着外孙女青儿前来探望凤姐。凤姐骨瘦如柴、神情恍惚,见到刘姥姥后,不觉一阵伤心,感慨她来得太晚,还提及巧姐的名字是刘姥姥所起,让巧姐给刘姥姥请安。
刘姥姥看着病重的凤姐,心里也十分悲惨,她提到乡下人生病会求神许愿,还说凤姐的病可能是撞着什么了。这话虽让平儿觉得不在理,但却合了凤姐的意。凤姐又跟刘姥姥说起赵姨娘的死,刘姥姥诧异之余,感慨亲生子女与隔肚皮子女的不同,这又勾起了凤姐的愁肠,她呜呜咽咽地哭了起来。
巧姐见母亲悲哭,也走到炕前拉着凤姐的手哭泣。凤姐便对巧姐说刘姥姥如同干娘一般,让巧姐与刘姥姥亲近。之后,凤姐提出让刘姥姥带巧姐去乡下,刘姥姥笑着推辞,称巧姐是千金贵体,到了乡下自己不知拿什么哄她玩、给她吃,还开玩笑说要给巧姐做媒,介绍乡下的大财主人家。凤姐表示愿意,刘姥姥却觉得这只是玩笑话,认为贾府这样的大官大府人家不会把巧姐嫁给庄家人,即便凤姐肯,上头的太太们也不会答应。
从心理活动来看,凤姐此时内心充满了无奈与担忧。她一生精明强干,掌管贾府大小事务,威风八面,但如今却落得病入膏肓的境地。她深知贾府已经衰败,自己无力回天,对女儿巧姐的未来充满了担忧。她将巧姐托付给刘姥姥,是因为她觉得刘姥姥质朴善良、重情重义,值得信任,希望刘姥姥能在自己死后给巧姐一条生路,这体现了她作为母亲对女儿深深的爱与牵挂。
刘姥姥的反应则体现出她的质朴和善良。她对凤姐的托付感到受宠若惊,同时也深知自己的能力有限。她推辞带巧姐去乡下,并非不愿意帮忙,而是担心自己无法照顾好巧姐。她提出做媒的建议,也是出于真心为巧姐考虑,希望能给巧姐找个好归宿。她的态度诚恳,让凤姐感受到了温暖和安慰,也让读者看到了她身上那种难能可贵的品质。凤姐托孤这一情节,不仅展现了人物之间复杂的情感,也进一步揭示了贾府衰败的命运。
3.小红与贾芸探病
在凤姐病重之际,小红和贾芸前来探望,这一情节在《红楼梦》第一百十三回中虽着墨不多,却意味深长。当凤姐恍惚间看到有男人女人走向炕前,连叫平儿,丰儿和小红赶忙赶来。这一细节表明小红时刻关注着凤姐的状况,听到呼唤便迅速出现。
小红本是怡红院的小丫鬟,聪明伶俐、有主见。她被王熙凤赏识后,便对凤姐忠心耿耿。即便后来被逐出贾府,她依然不忘旧主恩情。在凤姐病重时,她毫不犹豫地前来探望,足见其重情重义。她的这种性格使她在复杂的贾府环境中,始终坚守自己的原则,不被利益所诱惑,对赏识自己的人怀有感恩之心。
贾芸也是个懂得感恩的人。他在贾府中曾得到王熙凤的帮助,得以在府中谋得差事。此次前来探望凤姐,体现了他的感恩之情。他和小红一同出现,不仅展现了他们之间的情谊,更凸显了他们对凤姐的敬重。
从展现人物关系来看,小红和贾芸的探望,让我们看到了在贾府这个大家族中,除了勾心斗角、利益纷争,还有真挚的情感存在。他们与凤姐之间的关系,并非仅仅是主仆关系,更有着一份感恩与牵挂。
在家族兴衰方面,这一情节也有着深刻的寓意。曾经威风八面的王熙凤如今病重,而小红和贾芸在贾府衰败之际依然前来探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暗示着贾府虽然表面上繁华不再,但人性中的善良和感恩并未泯灭。同时,也从侧面反映出贾府的衰败已经无法挽回,曾经的权势和荣耀都已成为过去,只有真挚的情感才是永恒的。
4.司棋与潘又安的悲剧
在《红楼梦》第一百十三回中,司棋被逐出大观园后的爱情悲剧令人痛心疾首。司棋与潘又安曾在大观园中暗生情愫,然而他们的爱情在封建礼教的束缚下,犹如一朵脆弱的花朵,随时可能被无情地摧残。
司棋被逐后,生活陷入了困境,但她对潘又安的感情却始终坚定不移。而潘又安在听闻司棋被逐后,毅然决然地回来求复合。他带着满心的期待和爱意,希望能与司棋再续前缘。然而,他们的爱情之路却充满了阻碍。司棋的母亲坚决反对他们在一起,她无法理解女儿的感情,只看到了潘又安的贫穷和不稳定,认为他无法给司棋带来幸福。在母亲的阻拦下,司棋陷入了痛苦的挣扎之中。
司棋是一个性格刚烈、执着于爱情的女子。她深知自己与潘又安的感情来之不易,不愿意轻易放弃。面对母亲的反对,她没有丝毫的退缩,而是坚定地扞卫自己的爱情。然而,在封建礼教的强大压力下,她感到自己无力反抗。最终,绝望的司棋选择了以死抗争,她撞墙而死,用自己的生命诠释了对爱情的忠贞不渝。
潘又安得知司棋的死讯后,悲痛欲绝。他无法接受失去司棋的现实,认为自己失去了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在巨大的痛苦和绝望中,他选择了自刎殉情,追随司棋而去。这对苦命鸳鸯的爱情悲剧,至此画上了惨烈的句号。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这一悲剧的社会根源在于封建礼教的压抑和束缚。在封建社会中,婚姻往往被视为家族利益的结合,个人的感情和意愿被忽视。司棋和潘又安的爱情违背了封建礼教的规范,因此遭到了社会的反对和打压。他们无法自由地追求自己的幸福,只能在痛苦和无奈中走向毁灭。
从人物性格因素来看,司棋的刚烈和执着使她不愿意屈服于封建礼教的压力,她宁愿选择死亡也不愿意放弃自己的爱情。而潘又安对司棋的深情也使他无法承受失去她的痛苦,最终选择了殉情。他们的性格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悲剧的发生,但同时也让他们的爱情更加令人动容。司棋与潘又安的爱情悲剧是封建礼教下的一个缩影,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对人性的压抑和摧残。
5.妙玉被劫
在《红楼梦》第一百十三回中,妙玉被劫这一情节充满了神秘与悲剧色彩。当时,妙玉在庵中修行,却遭遇了歹人的觊觎。这些歹人趁夜潜入庵中,将妙玉掳走。妙玉平日里清高孤傲,在庵中过着与世隔绝的修行生活,却没想到会遭遇如此横祸,她的被劫让整个故事的氛围变得更加沉重和凄凉。
宝玉得知妙玉被劫的消息后,反应十分强烈。他先是震惊不已,难以相信这样的事情会发生在妙玉身上。妙玉在他心中是一个独特的存在,她的才情、气质和那份超凡脱俗的清高,都让宝玉对她有着别样的关注和尊重。宝玉陷入了深深的自责和痛苦之中,他觉得自己没有能力保护好妙玉,内心充满了愧疚。他四处打听妙玉的下落,希望能找到她,救她脱离险境,然而却毫无头绪。
妙玉被劫对宝玉的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一事件让宝玉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命运的无常和人生的脆弱。曾经在他眼中,妙玉是那样的高洁、不可侵犯,仿佛能超脱于尘世的纷扰之外。但如今,妙玉却被歹人轻易地劫走,这打破了宝玉心中美好的幻想,让他意识到,即使是像妙玉这样看似超凡脱俗的人,也无法逃脱命运的捉弄。这使他对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产生了更多的思考,进一步加深了他对尘世的厌倦和对佛教思想的认同。
从暗示贾府命运方面来看,妙玉被劫暗示着贾府的衰败已经无法阻挡。妙玉所在的栊翠庵与贾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她的被劫象征着贾府周围的美好事物正在逐渐消逝,预示着贾府即将面临更大的灾难和变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