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章 惑偏私惜春矢素志 证同类宝玉失相知(第2页)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然而,随着情节的发展,甄宝玉的性格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当他进京考功名时,与贾宝玉见面,此时的他已完全成为了封建正统教育的产物。他举止端庄,礼数周全,言语中满是对仕途经济的推崇。他认为读书考取功名、入仕为官才是男儿的正途,那些诗词歌赋不过是消遣之物,不可过于沉迷。他对宝玉追求自由、厌恶功名利禄的想法表示不理解,甚至觉得幼稚和不切实际。

 甄宝玉成为封建正统教育产物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家庭环境的影响至关重要。甄家作为与贾家地位相当的家族,同样受到封建礼教的严格束缚。家族长辈们期望甄宝玉能够通过科举考试,光宗耀祖,为家族带来更多的荣耀和利益。他们从小就对甄宝玉进行正统的教育,灌输封建礼教的思想,让他明白自己肩负的责任和使命。

 其次,社会环境的压力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在当时的封建社会,科举考试是文人进入仕途的唯一途径,社会普遍认为只有考取功名、为官作宰才是成功的标志。甄宝玉生活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不可避免地受到周围人的影响和舆论的压力。为了在社会上立足,他不得不顺应这种潮流,接受封建正统教育。

 甄宝玉的形象对宝玉起到了重要的衬托作用。通过与甄宝玉的对比,更加突出了宝玉对纯真情感和精神契合的追求。宝玉始终坚持自己的理想,不愿意被封建礼教所同化,他对仕途经济的厌恶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在甄宝玉的衬托下显得更加难能可贵。甄宝玉的世俗化也让宝玉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现实的残酷,他所追求的理想世界在这个世俗的社会里是如此的格格不入。这次见面成为了宝玉人生中的一个转折点,让他在觉醒的道路上又迈出了艰难的一步。同时,甄宝玉的形象也反映了封建正统教育对人的毒害,它可以将一个原本纯真善良的人变成一个功利世俗的人,进一步深化了《红楼梦》对封建礼教的批判主题。

 四、艺术特色探究

 1.对比手法运用

 在《红楼梦》第一百十五回中,对比手法的运用极为精妙,尤其是甄、贾宝玉的对比以及惜春与其他人物的对比,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效果,同时强化了作品的主题表达。

 甄宝玉与贾宝玉的对比,鲜明地展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态度和价值取向。早期的甄宝玉与贾宝玉性情相近,都对封建礼教有着一定的叛逆,不喜读“经济文章”,追求纯真的情感和自由的生活。然而,随着情节的发展,甄宝玉逐渐被封建正统教育同化,成为了一个推崇仕途经济、举止端庄守礼的人。当他与宝玉见面时,大谈读书考取功名、入仕为官才是男儿正途,这与宝玉对仕途经济的厌恶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这种对比突出了宝玉对纯真情感和精神契合的执着追求,他不愿意被世俗的功利所污染,坚守着自己内心的理想世界。同时,也让读者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封建正统教育对人的毒害,它可以将一个原本纯真善良的人变成一个功利世俗的人,进一步深化了作品对封建礼教的批判。

 惜春与其他人物的对比,也凸显了她独特的性格和命运。与迎春的懦弱形成对比,惜春在面对抄检大观园等事件时,表现出了非常镇定的性格,只不过这种镇定是对于现实的舍弃和逃避。她在得知丫鬟入画私藏物品后,坚决要求将入画带走,毫不留情,展现出了她的孤僻冷漠。而与王夫人、尤氏等代表封建正统势力的人相比,惜春的叛逆决绝更加明显。王夫人和尤氏坚决反对惜春出家,认为这违反了封建礼教,会搅乱封建经济和封建生活秩序。但惜春不为所动,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出家,追求自由和解脱。这种对比让惜春的形象更加鲜明,她的出家不仅仅是个人的选择,更是对封建礼教的一种反抗。

 对比手法的运用对主题表达起到了强化作用。通过甄、贾宝玉的对比,以及惜春与其他人物的对比,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礼教对人性的压抑和扭曲。在封建正统教育的影响下,像甄宝玉这样的人逐渐失去了自我,成为了封建制度的牺牲品;而惜春和宝玉则试图反抗这种制度,追求自由和纯真,但在强大的封建势力面前,他们的反抗显得如此艰难。这种对比让读者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无奈,以及作者对封建礼教的批判和对人性自由的向往。同时,也让作品的悲剧主题更加深入人心,引发读者对人生和社会的深刻思考。

 2.语言个性化特点

 《红楼梦》第一百十五回中,每个人物的语言都高度符合其身份性格,对人物形象塑造和情节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惜春的语言简洁决绝,充满了对尘世的厌弃和对出家的坚定。当尼姑劝说她出家时,她回应道:“我已立定主意,只求你们带了我去,我也省了多少烦恼。”短短几句话,便展现出她的果断和对佛门清净生活的向往。她拒绝入画的哀求时说:“我只知道保得住我就够了,不管你们。”这种冷漠的语言,将她孤僻决绝的性格刻画得入木三分。惜春的语言推动了她出家情节的发展,让读者看到她在面对封建礼教束缚时的反抗决心。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宝玉的语言则充满了纯真和叛逆。他与甄宝玉见面时,说:“我素日最不喜这些‘经济文章’,倒是诗词歌赋还略懂一二。”这句话直接表明了他对仕途经济的厌恶,体现出他追求自由、反对封建礼教的性格。当甄宝玉大谈仕途经济时,宝玉“呆了半晌”,然后说:“据你说起来,你的学问倒比我高些。”这句话看似平淡,却饱含着他的失望和无奈,进一步展现了他内心的痛苦和挣扎。宝玉的语言不仅塑造了他叛逆纯真的形象,也推动了他与甄宝玉思想冲突情节的发展。

 甄宝玉的语言则尽显封建正统气息。他对宝玉说:“读书一事,只要明理,不是徒为功名。但如今世风日下,非有真才实学,不能出人头地。”这番话体现出他深受封建正统教育的影响,将考取功名视为人生的首要目标。他的语言与宝玉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他被世俗同化的形象,同时也加剧了两人之间的矛盾,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王夫人和尤氏等封建正统势力代表的语言则充满了威严和压迫感。王夫人反对惜春出家时说:“你年纪轻轻的,怎么就起了这个念头?这成何体统!”尤氏也在一旁帮腔:“你这孩子,太不懂事了,不为家族着想。”她们的语言体现了封建礼教对女性的束缚和压迫,塑造了她们维护封建秩序的形象,也使得惜春与封建势力的矛盾更加尖锐,推动了惜春出家情节的发展。

 总之,本回中人物的个性化语言生动地塑造了各个角色的形象,使人物跃然纸上。同时,这些语言也巧妙地推动了情节的发展,让故事更加曲折动人,深刻地展现了《红楼梦》的主题。

 3.情节设置技巧

 《红楼梦》第一百十五回在情节设置上独具匠心,巧妙运用悬念、转折等手法,极大地增强了故事的吸引力和可读性,给读者带来了丰富而独特的阅读体验。

 悬念的设置是本回情节的一大亮点。和尚送玉这一情节充满了神秘色彩,引发了读者的强烈好奇心。通灵宝玉作为贾宝玉的命根子,它的丢失让宝玉陷入了困境,而和尚突然送玉,让人不禁猜测其中的缘由。和尚为何会在此时出现?他送玉的目的是什么?这块玉又将对宝玉和整个故事的发展产生怎样的影响?这些悬念如同钩子一般,紧紧抓住了读者的注意力,使他们迫不及待地想要继续探究下去。这种悬念的设置不仅增添了故事的神秘氛围,还为后续情节的发展埋下了伏笔,让读者始终保持着高度的关注。

 情节的转折也为故事增添了不少波澜。宝玉满心期待与甄宝玉相见,以为能找到精神上的知己,然而见面后的对话却让他大失所望。甄宝玉从早期与宝玉性情相近,到如今变成一个推崇仕途经济的世俗之人,这种巨大的转变出乎读者的意料。这一转折不仅让宝玉的内心受到了沉重的打击,也让读者感受到了现实的残酷和无奈。它打破了读者原本的期待,使故事的发展更加曲折多变,增强了故事的戏剧性和张力。

 此外,惜春出家的情节也充满了转折。起初,惜春虽对尘世有所不满,但对于出家一事仍有犹豫。然而,在地藏庵尼姑的劝说下,她的态度逐渐发生转变,从犹豫变得坚定。众人的反对不仅没有动摇她,反而让她更加决绝。这种转折展现了惜春性格中的叛逆和坚定,也让读者看到了她在封建礼教压迫下的反抗。

 这些情节设置技巧对读者的阅读体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悬念的设置激发了读者的探索欲望,使他们沉浸在故事中,不断猜测和推理。情节的转折则让读者的情绪随之起伏,时而为宝玉的失望感到惋惜,时而为惜春的坚定感到敬佩。这种跌宕起伏的阅读体验让读者更加深入地感受到了《红楼梦》的魅力,也使他们对故事中的人物和情节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同时,这些巧妙的情节设置也体现了作者高超的写作技巧,让《红楼梦》成为了一部经久不衰的经典之作。

 五、主题思想挖掘

 1.对封建礼教的批判

 惜春出家和宝玉失望这两个情节,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礼教对人性的压抑和扭曲,同时也揭示了封建制度对家族和社会造成的严重危害。

 惜春出家是对封建礼教的一种激烈反抗。在封建礼教的束缚下,女性的命运被牢牢地掌控着,她们必须遵守“三从四德”,成为男性的附属品。惜春生长在侯门公府,却对这种封建礼教的生活深感厌恶。她看到家族内部的勾心斗角、争权夺利,姐妹们的悲惨命运,如迎春被丈夫虐待致死,探春远嫁他乡,这些都让她对尘世感到绝望。地藏庵尼姑的劝说,让她看到了佛门的清净与解脱,于是她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出家。惜春的出家,是对封建礼教下女性悲惨命运的一种反抗,她不愿意被封建制度所束缚,渴望追求真正的自由和解脱。然而,她的这种反抗却遭到了封建正统势力的强烈反对,王夫人和尤氏等认为她出家违反了封建礼教,会搅乱封建经济和封建生活秩序,落得个不忠不孝的罪名。这充分体现了封建礼教对人性的压抑,它不允许人们有自己的思想和选择,必须按照封建制度的要求生活。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宝玉的失望同样反映了封建礼教对人性的扭曲。宝玉追求的是纯真的情感和精神上的富足,他厌恶封建礼教的束缚,渴望自由的生活,对仕途经济极为反感。他满心期待能在甄宝玉身上找到精神上的共鸣,认为他们是同类人。然而,见面后却发现甄宝玉已被封建正统教育同化,变得世俗功利,大谈仕途经济。这让宝玉的希望破灭,他感到无比的失望和痛苦。甄宝玉的转变,正是封建礼教毒害的结果。在封建正统教育的影响下,他失去了原本纯真的本性,成为了封建制度的牺牲品。宝玉的失望,也让他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封建礼教的残酷和虚伪,他所追求的理想世界在这个世俗的社会里是如此的格格不入。

 封建制度不仅对人性造成了压抑和扭曲,也对家族和社会带来了严重的危害。贾府曾经的繁华逐渐消逝,家族内部矛盾重重,长辈们的勾心斗角、争权夺利,导致家族的衰败。这正是封建制度下家族权力斗争的结果,封建礼教强调等级制度和家族利益,为了争夺权力和财富,人们不惜互相算计、陷害。在社会层面,封建制度的腐朽和黑暗也导致了社会的动荡不安。土地兼并严重,百姓民不聊生,“盗贼蜂起”,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封建礼教的束缚也阻碍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们的思想被禁锢,创造力被压抑。

 惜春出家和宝玉失望这两个情节,通过对人物命运的描写,深刻地批判了封建礼教对人性的压抑和扭曲,以及封建制度对家族和社会的危害。它们让读者看到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无奈,也引发了人们对自由、平等和人性解放的思考。

 2.对人性的思考

 《红楼梦》第一百十五回通过人物的命运抉择,深刻展现了人性在命运面前的复杂表现,揭示了人性的易变与脆弱。

 惜春在家族衰败的命运面前,做出了出家的选择。起初,她虽对尘世不满,但仍有犹豫,毕竟家族的荣耀和亲情在她心中有一定分量。然而,家族内部的勾心斗角、姐妹们的悲惨遭遇,让她逐渐看清了尘世的残酷。地藏庵尼姑的劝说,如同最后一根稻草,坚定了她出家的决心。惜春的挣扎体现了人性在面对命运转折时的矛盾。她既渴望摆脱封建礼教的束缚,追求自由和解脱,又难以割舍家族的情感羁绊。这种挣扎反映出人性在追求理想与面对现实时的无奈。

 宝玉在与甄宝玉见面后的失望,也凸显了他在命运面前的挣扎。宝玉一直追求纯真的情感和精神上的契合,对封建礼教充满厌恶。他满心期待能在甄宝玉身上找到知己,却发现甄宝玉已被世俗同化。这一打击让宝玉陷入了迷茫和痛苦之中。他开始怀疑自己所坚持的东西是否正确,在现实的压力下,他的理想显得如此脆弱。宝玉的挣扎体现了人性在坚守自我与顺应世俗之间的艰难抉择,也反映出人性在面对外界诱惑和压力时的易变。

 甄宝玉的转变则充分展示了人性的易变。早期的甄宝玉与宝玉性情相近,对仕途经济毫无兴趣。但在家庭环境和社会舆论的影响下,他逐渐接受了封建正统教育,成为了一个推崇仕途经济的世俗之人。甄宝玉的转变说明人性是容易受到外界环境影响的,在利益和社会地位的诱惑面前,原本纯真的本性可能会逐渐丧失。

 此外,书中其他人物的表现也反映了人性的脆弱。王夫人和尤氏等封建正统势力的代表,为了维护封建礼教和家族的利益,坚决反对惜春出家。她们的行为看似强硬,实则是内心恐惧的表现。她们害怕惜春的选择会打破封建秩序,动摇她们的地位。这种恐惧体现了人性在面对变革时的脆弱,人们往往会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和安全感,而抗拒改变。

 《红楼梦》第一百十五回通过人物的命运选择和挣扎,深刻地揭示了人性的易变与脆弱。在命运的洪流中,人们往往难以坚守自我,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这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复杂和无奈,也引发了我们对人性的深入思考。

 3.对理想世界的向往

 宝玉在《红楼梦》中,是对纯真情感和精神富足追求的典型代表,他的内心深处构建着一个理想世界。

 在宝玉的理想世界里,纯真的情感是最为珍贵的。他与姐妹们在大观园中的相处,没有世俗的功利和算计,只有纯粹的友情和爱情。他和黛玉之间的爱情,建立在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基础上,是灵魂的契合。他们一起葬花、吟诗,在封建礼教的压抑下,共同守护着这份纯真的情感。宝玉对姐妹们的关怀也是无微不至,他尊重她们的个性和想法,不把她们看作是封建礼教下的附属品。他认为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子是泥做的骨肉,女儿们纯洁善良,而男子则污浊不堪。这种对女性的尊重和赞美,体现了他对纯真情感的向往。

 精神富足也是宝玉理想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厌恶那些追求功名利禄、热衷于仕途经济的人,认为他们失去了本心,变得虚伪和庸俗。他喜欢读诗词歌赋,沉浸在文学艺术的世界里,追求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他渴望能与志同道合的人交流,分享彼此的思想和感受。当他听闻甄宝玉与自己性情相近时,心中充满了期待,以为终于能找到一个真正的知己,这正是他对精神富足追求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