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章 惑偏私惜春矢素志 证同类宝玉失相知
一、回目解析
1.回目含义阐释
“惑偏私惜春矢素志,证同类宝玉失相知”这一回目,字面意思清晰地勾勒出了本回的核心情节。“惑偏私”指的是惜春周围的人出于自身的偏见和私情,试图劝阻她的选择,但惜春不为所动,“矢素志”表明她坚定地秉持自己一直以来的志向,即出家为尼,远离尘世的纷扰。而“证同类”意味着宝玉满心期待能在甄宝玉身上找到精神上的共鸣,认为他们是同类人,然而结果却是“失相知”,宝玉发现甄宝玉已被世俗同化,两人无法再心灵相通,这让宝玉深感失望。
其深层寓意则揭示了封建礼教对人性的压迫和扭曲。惜春在家族的衰败中,看透了世态炎凉,她的出家是对封建世俗的一种反抗,是对自由和清净的追求。而宝玉对精神知己的渴望,反映出他对纯真情感和理想世界的向往,甄宝玉的世俗化则凸显了封建正统教育对人的毒害,以及在这样的环境下坚守自我的艰难。
在整本书中,这一回目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它承接前文贾府的逐渐衰败,展现了家族命运对人物的影响;同时也为后文惜春的出家和宝玉的进一步觉醒做了铺垫。它是《红楼梦》悲剧主题的进一步深化,通过惜春和宝玉的遭遇,让读者更深刻地感受到封建制度对人性的摧残和对美好事物的毁灭。
2.回目与章节内容关联
回目“惑偏私惜春矢素志,证同类宝玉失相知”精准概括了章节的主要情节,与惜春和宝玉的人物命运紧密相连。
从惜春的角度来看,“惑偏私惜春矢素志”对应着地藏庵尼姑劝说惜春出家这一情节。尼姑们出于自身的目的,或许是为了壮大庵中势力,又或许是看到惜春在家族变故中的消沉,便来劝说她。而惜春周围的人,如王夫人、尤氏等,出于家族颜面和封建礼教的考虑,也试图劝阻惜春。这些人的行为都可看作是“惑偏私”。然而,惜春早已看透了家族的腐朽和世态的炎凉,她坚定地要出家,“矢素志”体现了她的决绝。众人的劝说不仅没有动摇她,反而让她更加坚定了自己的选择,这一情节也预示着惜春未来将彻底脱离世俗,走向佛门。
再看宝玉,“证同类宝玉失相知”概括了宝玉与甄宝玉见面的情节。宝玉听闻甄宝玉与自己性情相近,满心期待能找到一个精神上的知己,认为他们是“同类”。然而,见面后却发现甄宝玉已变得世俗功利,大谈仕途经济。这让宝玉的希望破灭,“失相知”准确地描述了他的失望。这次见面也让宝玉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现实的残酷,他所追求的纯真情感和精神契合在这个世俗的世界里是如此难以寻觅,这一情节对宝玉的人物命运产生了重大影响,进一步推动了他的觉醒和对封建礼教的反抗。
总的来说,回目与章节内容高度契合,通过惜春和宝玉的故事,展现了他们在封建礼教压迫下不同的反抗方式和命运走向,为《红楼梦》的悲剧主题增添了浓重的一笔。
二、情节梳理与分析
1.惜春出家情节
地藏庵的尼姑前来贾府,意在劝说惜春出家。她们深知惜春平日里就与佛结缘,性情清心寡欲,常和水月庵智能儿、枕翠庵妙玉等下棋、谈佛论经,受佛学影响颇深。尼姑们先是提及贾府如今的衰败之象,家族内部矛盾重重,外部又面临诸多困境,如土地兼并严重,百姓民不聊生,“盗贼蜂起”,就连贾府也遭遇过盗贼抢劫,妙玉还被抢走。她们以这些现实的苦难为切入点,向惜春阐述尘世的无常和痛苦。
接着,尼姑们又描绘了佛门的清净与解脱。在她们的描述中,佛门是一个没有世俗纷争、没有封建礼教束缚的地方,能够让人远离烦恼,获得内心的平静。她们说,在佛门中可以“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摆脱封建社会压在妇女头上的族权、夫权、神权等几座大山以及“三从四德”的约束。
起初,惜春虽对尘世有所不满,但对于出家一事仍有犹豫。她毕竟生长在侯门公府,家族的荣耀和亲情在她心中也有一定的分量。然而,随着尼姑们的劝说,她回想起家族中的种种丑恶现象,长辈们的勾心斗角,姐妹们的悲惨命运,以及社会的黑暗和混乱。她意识到,在这个封建礼教的牢笼中,自己无法获得真正的自由和幸福。
于是,惜春的态度逐渐发生转变,从犹豫变得坚定。她开始向往佛门的生活,认为那才是自己真正的归宿。她一心想要“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追求个性自由和解脱。
众人对惜春出家的反应各不相同。王夫人和尤氏等代表封建正统势力的人坚决反对。她们认为惜春出家违反了封建礼教,会搅乱封建经济和封建生活秩序,落得个不忠不孝的罪名。如果人人都像惜春一样,她们所维护的封建统治将难以维持,因此她们全力劝阻惜春。而宝玉和黛玉等叛逆者则对惜春的选择表示理解和同情。他们自己也对封建礼教有所不满,深知惜春在这个家族中的痛苦,所以支持惜春去寻找自己的自由。惜春面对众人的反对,毫不退缩,甚至不惜以死相求,最终坚定地走向了出家之路。
2.宝玉与甄宝玉相见情节
宝玉听闻甄宝玉与自己性情相近,心中满是期待,渴望能与他一见,寻得精神上的共鸣。见面当日,宝玉怀着激动的心情早早等候。甄宝玉到来时,举止端庄,礼数周全,初见宝玉,脸上也带着温和的笑意,两人相互作揖行礼,寒暄一番后便落座交谈。
宝玉率先开口,言语中满是对甄宝玉的亲近之感,提及自己平日里不喜读那些“经济文章”,只愿与姐妹们在园子里吟诗作画,过着自在的日子。他以为甄宝玉会有同样的想法,眼神中满是期待。然而,甄宝玉却微微一笑,语气平和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定,说道:“读书考取功名,入仕为官,为朝廷效力,才是男儿的正途。那些诗词歌赋不过是消遣之物,不可过于沉迷。”
宝玉听后,心中一震,脸上的笑容渐渐消失。他试图让甄宝玉理解自己的想法,便说起了世间的污浊,认为那些追求功名利禄的人都失去了本心。甄宝玉却不以为然,反驳道:“人活于世,当有一番作为,为家族争光,为国家社稷贡献力量。若都像你这般只图享乐,社会又如何进步?”
两人的对话逐渐陷入了僵局,宝玉满心的期待化为了失望,他看着眼前的甄宝玉,仿佛看到了一个被世俗同化的陌生人。甄宝玉则觉得宝玉的想法太过幼稚,不切实际。
从思想差异来看,宝玉追求的是纯真的情感和精神上的富足,他厌恶封建礼教的束缚,渴望自由的生活,对仕途经济极为反感。而甄宝玉则深受封建正统教育的影响,将考取功名、建功立业视为人生的首要目标,认为这是男人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这次见面对宝玉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他原本以为在这世间能找到一个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人,可现实却让他失望至极。这次见面让他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现实的残酷,他所追求的理想世界在这个世俗的社会里是如此的格格不入。他开始陷入了更深的迷茫和痛苦之中,对周围的一切更加失望,也进一步坚定了他对封建礼教的反抗之心。而对于甄宝玉来说,这次见面或许只是他人生中的一个小插曲,他依然会沿着封建正统教育为他铺设的道路继续前行,努力成为一个符合封建礼教标准的“成功人士”。这次见面成为了宝玉人生中的一个转折点,让他在觉醒的道路上又迈出了艰难的一步。
3.和尚送玉情节
在《红楼梦》第一百十五回中,和尚送玉这一情节的设置意图深远,对故事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
从情节设置意图来看,首先,这块通灵宝玉是贾宝玉的命根子,它不仅是贾宝玉身份的象征,更是他与仙界联系的纽带。和尚送玉,暗示着命运的一种安排。在贾府逐渐衰败、宝玉陷入迷茫痛苦之时,和尚送玉仿佛是一种指引,让宝玉重新找回自我,也让故事的发展回到正轨。其次,通灵宝玉上的“莫失莫忘,仙寿恒昌”与宝钗金锁上的“不离不弃,芳龄永继”构成了“金玉良缘”的说法。和尚送玉,也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这种宿命感,为宝玉和宝钗的婚姻埋下伏笔。再者,和尚作为仙界的代表,他的出现和送玉行为,增添了故事的神秘色彩,体现了《红楼梦》中“梦幻”与“现实”交织的特点,让读者感受到命运的无常和不可捉摸。
从对故事发展的推动作用来说,和尚送玉使得宝玉的病情得到缓解。此前,宝玉因与甄宝玉见面后的失望以及家族的种种变故,精神萎靡,身体也每况愈下。见到玉后,他的神志逐渐清醒,这为后续情节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宝玉见到玉后的反应也反映了他内心的变化。他先是呆呆地看着玉,眼神中透露出一丝迷茫,仿佛在回忆着什么。接着,他缓缓伸出手,轻轻抚摸着玉,脸上露出了一丝久违的笑容,那笑容中既有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也有对未来的一丝期许。
然而,和尚送玉并非简单的让宝玉恢复健康,它还引发了一系列的连锁反应。贾府众人看到宝玉因玉而好转,对玉更加重视,也对宝玉的未来充满了期待。这使得宝玉在家族中的地位再次凸显,也加剧了他与封建礼教之间的矛盾。他虽然暂时恢复了健康,但内心对自由和纯真的追求并未改变,而家族却希望他能按照封建正统的道路走下去,这种矛盾在送玉之后更加激化,推动了故事向更加复杂和深刻的方向发展。总之,和尚送玉这一情节是《红楼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巧妙地串联起了各个情节,为故事的悲剧结局埋下了伏笔。
三、人物形象塑造
1.惜春形象分析
惜春的性格特点鲜明独特,在《红楼梦》众多人物中独树一帜。
孤僻冷漠是惜春显着的性格特征之一。她自幼生长在侯门公府,却与周围的人格格不入。在抄检大观园一回中,她的丫鬟入画因私藏物品被发现,入画苦苦哀求,希望惜春能为自己说情。然而,惜春却不为所动,坚决要求将入画带走,还说“我只知道保得住我就够了,不管你们”。这种对身边人的冷漠态度,可见她内心的孤僻。她似乎早已看透了世间的人情冷暖,对周围的一切都保持着一种疏离的态度,不轻易与他人建立深厚的情感联系。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叛逆决绝也是惜春性格的重要方面。在封建礼教的束缚下,女子的命运往往被家族和社会所左右。但惜春却敢于反抗这种命运。地藏庵尼姑劝说她出家时,她周围的人,如王夫人、尤氏等,都坚决反对,试图用封建礼教来劝阻她。然而,惜春不为所动,她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出家。她的这种叛逆,是对封建礼教的公然挑战,她不愿意被封建制度所束缚,渴望追求真正的自由和解脱。她甚至不惜以死相求,来表明自己的决心,这种决绝的态度在当时的社会中是极为罕见的。
惜春选择出家背后有着深刻的原因。家族的衰败是她选择出家的重要因素之一。贾府曾经的繁华逐渐消逝,家族内部矛盾重重,长辈们的勾心斗角、争权夺利让她感到无比失望。她看到了家族的腐朽和黑暗,意识到在这样的环境中,自己无法获得真正的幸福。姐妹们的悲惨命运也对她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迎春被丈夫虐待致死,探春远嫁他乡,这些都让惜春感到人生的无常和痛苦。她觉得在这个世俗的世界里,没有什么值得留恋的,只有出家才能摆脱这些痛苦。
从心理变化来看,起初惜春对尘世虽有不满,但对于出家一事仍有犹豫。她毕竟生长在富贵之家,家族的荣耀和亲情在她心中也有一定的分量。然而,随着家族的衰败和身边人的悲惨遭遇,她的内心逐渐发生了变化。她开始对尘世感到绝望,对封建礼教产生了深深的厌恶。地藏庵尼姑的劝说,让她看到了佛门的清净与解脱,这进一步坚定了她出家的决心。她从一个对尘世还有所留恋的少女,逐渐变成了一个坚定的出家人,这种心理变化是一个逐渐积累的过程,也是她对封建制度反抗的体现。
惜春的形象是《红楼梦》中一个独特的存在,她的孤僻冷漠、叛逆决绝以及出家的选择,都反映了封建礼教对人性的压迫和扭曲,同时也展现了她对自由和理想的追求。她的故事让读者深刻地感受到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无奈,以及在这样的环境中人们对自由和幸福的渴望。
2.宝玉形象分析
宝玉对纯真情感和精神契合的追求贯穿了他的整个生命历程。在他的世界里,情感是纯粹而美好的,不掺杂任何世俗的功利和算计。他与姐妹们在大观园中吟诗作画、嬉笑玩耍,享受着无忧无虑的时光,这些都是他所珍视的纯真情感。他对黛玉的感情更是如此,他们之间的爱情建立在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基础上,是一种灵魂的契合。宝玉深知黛玉的心思,黛玉也懂他的叛逆和无奈,他们在封建礼教的压迫下,共同追求着自由和真爱的理想。
宝玉对精神契合的追求体现在他对志同道合之人的渴望上。他厌恶那些追求功名利禄、热衷于仕途经济的人,认为他们失去了本心,变得虚伪和庸俗。他渴望能找到一个与自己一样,对世俗有清醒认识,追求精神富足的人。当他听闻甄宝玉与自己性情相近时,心中充满了期待,以为终于能找到一个真正的知己。
然而,与甄宝玉的见面却让他的希望彻底破灭。见面时,甄宝玉大谈仕途经济,认为读书考取功名、入仕为官才是男儿的正途,那些诗词歌赋不过是消遣之物。这与宝玉的想法截然不同,宝玉追求的是自由的生活,对仕途经济极为反感。甄宝玉的话如同一盆冷水,浇灭了宝玉心中的热情,他感到无比的失望。
这种失望让宝玉陷入了深深的内心挣扎。他开始怀疑自己所坚持的东西是否正确,在这个世俗的世界里,他所追求的纯真情感和精神契合是否真的存在。他看到甄宝玉被封建正统教育同化,变成了一个自己曾经厌恶的人,这让他对现实感到更加绝望。他意识到,在这个封建礼教的牢笼中,想要保持自我是如此的艰难。
宝玉一方面不愿意放弃自己的理想和追求,他深知一旦妥协,就会成为像甄宝玉那样的人,失去自己的本心。但另一方面,他又感到孤独和无助,在这个世界上,他找不到一个真正能理解他的人。他的内心充满了矛盾和痛苦,不知道该何去何从。
这次见面也让宝玉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封建礼教的残酷和虚伪。他看到了封建正统教育对人的毒害,它可以将一个原本纯真善良的人变成一个功利世俗的人。宝玉对封建礼教的反抗之心也因此更加坚定,他不愿意被这个制度所同化,他要继续坚持自己的理想,哪怕前方的道路充满了艰难险阻。
宝玉的形象是复杂而深刻的。他对纯真情感和精神契合的追求,以及与甄宝玉见面后的失望和内心挣扎,都反映了他在封建礼教压迫下的痛苦和反抗。他是《红楼梦》中一个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他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封建社会对人性的压抑和扭曲,也让我们感受到了他对自由和真爱的执着追求。
3.甄宝玉形象分析
甄宝玉在《红楼梦》中的形象经历了显着的前后性格变化。在早期的描述中,甄宝玉与贾宝玉极为相似,他们都生长在富贵之家,不喜读“经济文章”,对仕途经济毫无兴趣,整日与姐妹们嬉戏玩耍,追求纯真的情感和自由的生活。他们的性情相近,仿佛是彼此的影子,都对封建礼教有着一定程度的叛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