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红楼一梦,千古悲歌——《红楼梦》观后感
一、《红楼梦》:文学巅峰之作
《红楼梦》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在中国文学的浩瀚星空中闪耀着永恒的光芒,占据着无可撼动的崇高地位。它是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代表了中国封建社会文学艺术的最高成就。
这部巨着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精湛的艺术技巧和丰富的社会生活描写,成为了中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它对封建社会的各个层面进行了全方位、深层次的剖析,揭示了封建社会的腐朽本质和不可避免的衰落命运。书中展现的家族兴衰、人物命运的起伏,以及复杂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矛盾,都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社会意义。
《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是一位极具才华和传奇色彩的文学家。曹雪芹出生于清朝康熙年间的一个贵族家庭,家族曾盛极一时。然而,在他年少时,家族因政治斗争而迅速衰败,这一巨大的人生落差使他深刻体验到了世态炎凉和人生的无常。这些经历成为了他创作《红楼梦》的重要素材和灵感来源。
曹雪芹在创作《红楼梦》时,倾注了自己的全部心血和情感。他以细腻的笔触、生动的描写和深刻的思考,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如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这些人物形象不仅具有独特的个性和魅力,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各种阶层和人物的心理状态。
《红楼梦》的艺术成就还体现在其独特的叙事结构和语言风格上。它采用了多线叙事的方式,将众多的人物和事件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庞大而复杂的艺术体系。同时,曹雪芹的语言优美典雅、生动形象,富有诗意和感染力,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深刻感受到中国古典文学的魅力。
《红楼梦》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是不可磨灭的。它不仅是中国文学的经典之作,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精湛的艺术技巧和丰富的社会生活描写,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二、《红楼梦》的故事架构与时代背景
1.四大家族的兴衰沉浮
《红楼梦》中,贾、史、王、薛四大家族曾是钟鸣鼎食之家,在当时的社会中权倾一时、富甲一方。他们通过联姻等方式紧密相连,形成了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庞大关系网。
贾家作为四大家族之首,其兴盛源于祖辈的功勋。宁国公和荣国公在开国之际立下赫赫战功,获封爵位,家族由此崛起。贾府不仅拥有豪华的府邸、众多的奴仆,还与皇室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元春被选入宫中成为贤德妃,更是让贾家的地位如日中天。府中每日宾客盈门,各种庆典活动不断,尽显繁华富贵。然而,贾府内部却早已危机四伏。家族子弟大多沉迷于声色犬马,不思进取。贾珍、贾琏等行为放荡,挥霍无度;贾赦为了几把扇子就逼得石呆子家破人亡。同时,贾府的经济管理也混乱不堪,入不敷出。王熙凤协理宁国府时,虽展现出了一定的管理才能,但也从中谋取私利,加剧了家族的经济困境。
史家虽不如贾家那般显赫,但也是世代簪缨之家。史湘云作为史家的代表人物,自幼父母双亡,寄养在叔叔婶婶家。史家表面上维持着贵族的体面,但实际上经济状况也在逐渐下滑。从史湘云做针线活做到三更天可以看出,史家已经开始削减开支,不再像以往那样奢侈。家族中缺乏有能力的继承人,无法在官场和商场上继续拓展势力,只能坐吃山空。
王家在官场中势力庞大,王子腾位高权重,一路升迁。王家凭借着政治上的优势,积累了大量的财富。王熙凤作为王家的女儿,嫁入贾家后成为贾府的管家,进一步加强了两大家族的联系。然而,王家的兴盛主要依赖于王子腾个人的权势。一旦王子腾失势或去世,王家的地位便岌岌可危。后来王子腾在赴任途中突然病逝,王家失去了主心骨,迅速走向衰落。
薛家是皇商,以经营珠宝生意为主,富可敌国。薛蟠作为薛家的继承人,却胸无点墨、骄横跋扈。他为了争抢香菱,打死了冯渊,却仗着家族的势力逍遥法外。薛家虽然有钱,但在政治上缺乏根基。为了提升家族的地位,薛家将薛宝钗送进宫中选秀,同时与贾家联姻。然而,这些努力并没有改变薛家衰败的命运。随着商业竞争的加剧和家族内部的管理不善,薛家的生意逐渐亏损,最终走向没落。
四大家族兴衰沉浮的背后,有着深刻的社会因素。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和家族观念使得这些家族过于依赖权势和财富来维持地位。他们的子弟从小养尊处优,缺乏真正的才能和品德修养,无法应对社会的变化和挑战。同时,封建社会的官场黑暗、贪污腐败盛行,家族之间的权力斗争和利益纠葛不断。一旦家族中的核心人物失势或犯错,整个家族就会受到牵连。此外,封建社会的经济模式相对单一,主要依赖农业和商业。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经济模式逐渐无法满足家族日益增长的需求,导致家族经济陷入困境。
四大家族的兴衰是封建社会的一个缩影,它们的故事揭示了封建社会的腐朽和不可避免的衰落命运。
2.封建社会的缩影
《红楼梦》宛如一面镜子,清晰地映照出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将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端展露无遗。
在政治层面,《红楼梦》深刻揭示了封建社会官场的黑暗与腐败。书中的四大家族在官场中盘根错节,他们凭借着权势和关系网,为所欲为。贾赦为了几把扇子,指使贾琏去抢夺石呆子的扇子,石呆子不肯,贾赦便勾结官府,将石呆子弄得家破人亡。这一情节充分展现了封建贵族仗势欺人、草菅人命的丑恶嘴脸。而王熙凤弄权铁槛寺,为了三千两银子,通过关系逼迫守备家退婚,导致一对青年男女双双自尽。她从中谋取私利,却毫无愧疚之心。这反映出封建社会的官员为了一己之私,滥用职权,无视法律和道德的约束。同时,书中也描写了科举制度的腐朽。贾雨村通过科举入仕,却在官场中阿谀奉承、贪污受贿。科举本是选拔人才的途径,但在封建社会却成为了一些人谋取私利的工具,真正有才华的人往往得不到重用。
经济上,《红楼梦》呈现出封建社会经济的畸形发展。贾府表面上繁华富贵,实则内部经济已经陷入困境。王熙凤协理宁国府时,发现府中管理混乱,财务收支不清,下人偷工减料、中饱私囊的现象屡见不鲜。贾府的经济来源主要依靠地租和皇家赏赐,但随着家族人口的增多和生活的奢靡,入不敷出的情况日益严重。为了维持表面的风光,贾府不得不通过典当等方式来填补亏空。薛家作为皇商,虽然富可敌国,但也面临着商业竞争的压力和家族内部管理不善的问题。薛蟠不务正业,使得薛家的生意逐渐衰败。这反映出封建社会的经济模式存在着严重的弊端,缺乏有效的管理和创新,无法适应社会的发展。
文化方面,《红楼梦》展现了封建社会的礼教森严和文化的虚伪。封建礼教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进行了严格的束缚。贾宝玉和林黛玉之间纯真的爱情,因为不符合封建礼教的规范,最终以悲剧收场。林黛玉的敏感和哀怨,正是她在封建礼教压迫下的无奈表现。同时,书中的贵族们表面上讲究礼仪和文化修养,但实际上却虚伪做作。他们在诗社中吟诗作对,看似风雅,实则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而封建的等级观念在文化中也体现得淋漓尽致。贾府中的主子和奴仆之间有着严格的等级划分,奴仆们必须绝对服从主子的命令,没有任何人身自由和尊严。
《红楼梦》通过对封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描写,深刻地展现了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端。它揭示了封建社会的腐朽和不可救药,预示了封建社会必然走向灭亡的命运。
三、人物群像:鲜活的灵魂
1.宝黛之恋:悲剧的绝唱
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宛如一朵在封建礼教重压下悄然绽放却又迅速凋零的花朵,成为《红楼梦》中最为动人且令人扼腕叹息的悲剧绝唱。
他们爱情的产生,源于那前世的木石前盟。在神话世界里,绛珠仙草受神瑛侍者的甘露灌溉,得以久延岁月,幻化为人形。为了报答神瑛侍者的灌溉之恩,她决定下凡为人,用一生的眼泪偿还他。当贾宝玉衔玉而生,林黛玉初进贾府,两人初次见面,便有一种似曾相识之感。贾宝玉说:“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这看似痴傻的话语,却道破了他们前世的缘分。他们在朝夕相处中,逐渐萌生了纯真的爱情。这种爱情,是建立在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基础之上的。贾宝玉厌恶仕途经济,视科举考试为“钓名饵禄之阶”,而林黛玉从不劝他追求功名利禄,这使得贾宝玉在林黛玉那里找到了灵魂的共鸣。他们一起在大观园中吟诗作画、赏花赏月,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
随着时间的推移,宝黛之恋不断发展。他们之间的感情愈发深厚,却也愈发敏感和脆弱。林黛玉心思细腻,情感丰富,她常常因为贾宝玉的一些言行而心生猜疑和哀怨。贾宝玉虽然对林黛玉一往情深,但他的性格中又有着几分多情和不羁,这让林黛玉时常感到不安。例如,贾宝玉与薛宝钗、史湘云等人的交往,都会引起林黛玉的醋意。她会通过一些小性子和尖酸刻薄的话语来表达自己的不满和担忧,而贾宝玉则会想尽办法去哄她开心。他们之间的争吵和和好,成为了他们爱情发展的独特节奏。每一次的争吵,都让他们更加清楚地认识到彼此在对方心中的重要性;每一次的和好,都让他们的感情更加深厚。
然而,他们的爱情注定是一场悲剧。封建礼教成为了他们爱情道路上无法逾越的障碍。在封建社会,婚姻大事往往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决定,个人的意愿和感情被置于次要地位。贾宝玉的家族希望他能娶一个门当户对、能够帮助家族延续繁荣的女子为妻。薛宝钗出身于四大家族之一的薛家,她容貌美丽、博学多才,且深谙封建礼教,符合封建家族对媳妇的要求。而林黛玉体弱多病,性格敏感,又缺乏管家理事的才能,不被贾府的长辈们看好。贾母虽然疼爱林黛玉,但在家族利益面前,她最终还是选择了薛宝钗作为贾宝玉的妻子。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此外,封建礼教对男女之间的交往有着严格的限制。贾宝玉和林黛玉只能在大观园这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中偷偷地表达自己的感情。他们不能像现代恋人那样自由地约会、倾诉爱意,只能通过一些含蓄的方式来传达彼此的心意。这种压抑的情感表达方式,让他们的爱情充满了痛苦和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