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红楼一梦,千古悲歌——《红楼梦》观后感(第2页)

 最终,贾宝玉被骗与薛宝钗成婚,林黛玉得知消息后,伤心欲绝,焚稿断情,含恨而死。贾宝玉在得知真相后,万念俱灰,出家为僧。宝黛之恋以悲剧收场,成为了封建礼教的牺牲品。他们的爱情悲剧,不仅是个人的悲剧,更是整个封建社会的悲剧。它揭示了封建礼教对人性的压抑和摧残,以及封建家族制度的腐朽和黑暗。宝黛之恋的悲剧绝唱,将永远回荡在历史的长河中,让人们对封建礼教的罪恶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2.金陵十二钗:红颜薄命的悲歌

 在《红楼梦》这一宏大的悲剧画卷中,金陵十二钗宛如十二颗璀璨却又命运多舛的星辰,她们各自独特的性格特点、跌宕起伏的命运轨迹,共同奏响了一曲红颜薄命的悲歌。

 薛宝钗,是封建礼教下完美淑女的典范。她容貌丰美,举止娴雅,博学多才,深谙为人处世之道。在贾府中,上至贾母,下至丫鬟小厮,无不对她称赞有加。她善于处理人际关系,懂得在复杂的家族环境中周旋,以温和、大度的形象示人。例如,当林黛玉在酒桌上行酒令时不小心说出了《西厢记》《牡丹亭》中的句子,她并没有当众指责,而是私下里善意地提醒,展现出了她的宽容和体贴。然而,她的性格中也有着世故和圆滑的一面。她深知封建礼教的规则,并严格遵循,认为女子应该“德言工容”,三从四德。她劝贾宝玉走仕途经济之路,希望他能考取功名,光宗耀祖,这与贾宝玉的叛逆思想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薛宝钗的命运充满了无奈和悲哀。尽管她凭借自己的才貌和品德,成为了贾宝玉的妻子,但她并没有得到真正的爱情。贾宝玉心中始终只有林黛玉,对她只是一种敬重和亲情。婚后不久,贾宝玉便出家为僧,留下她独守空闺。她的悲剧根源在于封建礼教对人性的压抑和扭曲。她被培养成了符合封建标准的女子,却失去了追求真正爱情和自由生活的权利。她的一生,就像一朵被精心栽培在花盆里的花朵,虽然美丽娇艳,但却失去了在自然中自由绽放的机会。

 王熙凤,是贾府中精明能干、泼辣果敢的管家奶奶。她有着极强的管理才能和领导能力,协理宁国府时,将府中的事务处理得井井有条,展现出了非凡的魄力和手腕。她心思缜密,善于察言观色,能够敏锐地察觉到贾府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并迅速采取措施加以解决。同时,她也是一个极具心机和手段的人。为了维护自己在贾府中的地位和权力,她不惜使用各种阴谋诡计,打压竞争对手。例如,她设计害死了尤二姐,手段之狠辣令人胆寒。

 然而,王熙凤的命运也十分悲惨。她虽然在贾府中风光无限,但却树敌众多。随着贾府的逐渐衰败,她的权力也受到了挑战。最终,她被贾琏休弃,在孤独和绝望中死去。她的悲剧根源在于封建社会的权力斗争和家族内部的勾心斗角。她为了追求权力和财富,不择手段,却忽略了自己的人性和道德底线。在封建社会的大环境下,她的聪明才智和野心最终成为了她走向毁灭的催化剂。

 史湘云,是金陵十二钗中性格最为开朗豁达的一位。她心直口快,不拘小节,有着男儿般的豪爽气概。她喜欢穿男装,喝酒划拳,吟诗作画,与姐妹们相处得十分融洽。她的乐观和开朗给贾府带来了许多欢乐的气氛。例如,她在芦雪庵联诗时,表现得十分活跃,才思敏捷,出口成章,展现出了她的才华和个性。

 史湘云的命运同样坎坷。她自幼父母双亡,寄养在叔叔婶婶家,虽然表面上过得衣食无忧,但实际上却受到了婶婶的苛待。后来,她嫁给了卫若兰,本以为可以过上幸福的生活,然而好景不长,卫若兰早逝,她年纪轻轻就守了寡。她的悲剧根源在于封建社会的女性地位低下和命运的无常。尽管她有着乐观的心态和坚强的性格,但在封建社会的重重压迫下,她依然无法摆脱命运的捉弄。

 金陵十二钗的悲剧,不仅仅是个人的悲剧,更是整个封建社会的悲剧。在封建礼教的束缚下,她们的才华和个性被压抑,她们的命运被他人掌控。她们就像一朵朵娇艳的花朵,在封建社会的狂风暴雨中逐渐凋零。《红楼梦》通过对金陵十二钗的描写,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的腐朽和黑暗,以及对人性的摧残和压迫。

 3.配角的力量:小人物的大意义

 在《红楼梦》波澜壮阔的叙事画卷中,除了那些光彩照人的主角,晴雯、袭人、刘姥姥等配角同样散发着独特的魅力,他们以各自的方式推动着情节发展,展现出小人物的悲欢离合与人性光辉。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晴雯,是贾宝玉房中的丫鬟,她容貌出众,心灵手巧,性格刚烈。她的存在,犹如一颗璀璨却短暂的流星,划过贾府的夜空。晴雯的反抗精神在众多丫鬟中显得尤为突出。她看不惯那些阿谀奉承、攀附权贵的行为,敢于直言。当王善保家的在怡红院肆意搜查时,她“挽着头发闯进来,豁啷一声将箱子掀开,两手捉着底子,朝天往地下尽情一倒,将所有之物尽都倒出”,这种毫不畏惧的反抗,与其他丫鬟的逆来顺受形成了鲜明对比。她对贾宝玉的感情真挚而纯粹,虽然身为丫鬟,却有着平等的意识。她病中为宝玉补雀金裘,“只觉头重身轻,满眼金星乱迸,实实撑不住。若不做,又怕宝玉着急”,这份尽心尽力,体现出她内心的善良和对宝玉的深情。然而,她的反抗和纯真最终为她招来灾祸,被王夫人以“妖精似的”罪名逐出贾府,含恨而死。晴雯的悲剧,反映了封建社会下丫鬟们的悲惨命运,同时也展现了人性中不屈和善良的光辉。

 袭人,与晴雯截然不同,她温柔和顺,恪尽职守。作为贾宝玉的贴身丫鬟,她一心为宝玉的前途和生活着想。她深知宝玉的性情,担心他在贾府复杂的环境中惹出麻烦,于是多次劝诫宝玉要读书上进,走仕途经济之路。她的这种忠诚和责任感,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贾府的秩序。例如,她发现宝玉与琪官交往可能会给贾府带来麻烦时,及时向王夫人进言,希望能采取措施避免灾祸。然而,袭人的这种忠诚也带有一定的封建礼教色彩。她遵循着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和道德规范,努力做一个符合封建标准的好丫鬟。她的命运也与贾府紧密相连,宝玉出家后,她嫁给了蒋玉菡。袭人的形象,让我们看到了封建社会中底层人物为了生存和家族利益而做出的妥协和努力,也展现了人性中忠诚和坚韧的一面。

 刘姥姥,是一位来自农村的老妇人,她的出现为《红楼梦》增添了一抹别样的色彩。刘姥姥三进贾府,见证了贾府的兴衰。第一次进贾府,她是为了打秋风,带着外孙板儿来寻求帮助。在贾府,她小心翼翼,却又不失朴实和机智。她用自己的幽默和粗俗逗得贾府上下哈哈大笑,成为了众人取乐的对象。然而,她的这种“装傻充愣”背后,是为了生存的无奈。第二次进贾府,她带来了自家种的新鲜瓜果蔬菜,表达了对贾府的感激之情。在大观园中,她的言行举止与贵族们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让读者看到了封建社会中不同阶层的生活差异。第三次进贾府时,贾府已经衰败,她却不顾自己的年迈体弱,救出了巧姐,展现出了善良和感恩的品质。刘姥姥的形象,让我们看到了封建社会中底层人民的生活状态和人性的美好,她的善良和坚韧在贾府的衰败中显得尤为珍贵。

 晴雯、袭人、刘姥姥等配角,虽然在小说中戏份不多,但他们的存在却有着重要的意义。他们的悲欢离合,反映了封建社会的种种问题和人性的复杂多样。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展现了小人物的力量和人性的光辉,让《红楼梦》这部巨着更加丰满和真实。

 四、艺术魅力:文学瑰宝的璀璨光芒

 1.诗词之美:诗意的表达

 《红楼梦》中的诗词宛如璀璨星辰,镶嵌在这部文学巨着之中,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为作品增添了浓厚的诗意氛围。这些诗词不仅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更与人物性格、命运紧密相连,成为解读小说的重要线索。

 从语言层面来看,《红楼梦》中的诗词用词精妙,富有韵律美。以林黛玉的《葬花吟》为例,“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开篇便用“花谢”“花飞”“红消”“香断”等词语,描绘出一幅落花飘零、香消玉殒的凄美画面,营造出一种哀怨、凄凉的氛围。“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将柳丝榆荚的自顾自盛开与桃李的飘零形成鲜明对比,进一步烘托出林黛玉的孤独和哀怨。整首诗语言流畅自然,韵律和谐优美,读起来朗朗上口,让人回味无穷。

 在意境营造方面,《红楼梦》中的诗词更是达到了极高的境界。薛宝钗的《柳絮词·临江仙》“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蜂围蝶阵乱纷纷。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这首词表面上是在写柳絮,实则借柳絮表达了薛宝钗的志向和抱负。词中描绘了柳絮在春风中翩翩起舞的景象,营造出一种轻盈、飘逸的意境。“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一句,更是展现了薛宝钗积极向上、渴望有所作为的心态,意境开阔,富有感染力。

 《红楼梦》中的诗词与人物性格、命运有着紧密的关联。不同人物所作的诗词,往往反映了他们的性格特点和内心世界。林黛玉的诗词多以哀怨、忧愁为主,如《秋窗风雨夕》“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这些诗词充分体现了她敏感、细腻、多愁善感的性格。而贾宝玉的诗词则充满了叛逆和对自由的向往,如《西江月·批宝玉二首》“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这首词看似是对贾宝玉的批判,实则是对他叛逆性格的赞美。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诗词也预示了人物的命运。金陵十二钗的判词和曲子,就是对她们命运的精准预言。例如,林黛玉和薛宝钗的判词“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暗示了她们不同的命运结局。林黛玉最终泪尽而逝,薛宝钗则独守空闺。这些诗词就像命运的谶语,为人物的悲剧命运埋下了伏笔。

 《红楼梦》中的诗词以其优美的语言、深远的意境以及与人物性格、命运的紧密关联,成为了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瑰宝。它们不仅丰富了小说的内涵,也让读者在欣赏诗词之美的同时,更深刻地理解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小说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