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7章

那是一个冬夜,Bj的雪落得很慢。

知名电影导演顾衍结束了新剧本的创作,正准备关掉电脑。他无意中打开了手机,看到助手发来的一条信息:“导演,我猜你会喜欢这个。”配图是一款游戏,名字叫《星界之门》。

他原本并不玩游戏,对rpg也所知甚少。但那晚,他破天荒地打开了stea,下载了游戏。三天后,他打完了主线。

他在微博发了五句话:

“《星界之门》不是游戏,是一部沉浸式的哲学长诗。”

“它让我重新思考故事的意义。”

“不是要让人惊叹,而是要让人沉默。”

“阿尔萨瑞安不是主角,他是我们每一个人。”

“我要把我写不出的那场戏,埋在裂界里。”

这条微博一经发布,引起了轩然大波。十二万转发,无数评论,一夜之间,这款游戏从玩家话题跃升为文化现象。顾衍宣布暂停手上的商业片项目,筹备一部以《星界之门》为灵感的电影,片名就叫《裂界之后》。

与此同时,作家许墨西正在她的书房里,对着打印成册的《星界之门》剧本沉思。这是她的学生打印并装订好的,厚厚一册,放在她的办公桌上。她起初只是随手翻阅,却在看到那句“你问我,星界是否真实?当你在黑暗中仍愿意前行,那就是星界”时,手指顿住了。

她合上那一页,沉默了很久。

三天后,她在豆瓣发表了一篇长文评论:

“我是一个写了三十年现实主义小说的作家,但这一次,我愿意承认,一个游戏剧本唤醒了我已经熄灭的创作欲望。”

“它不仅哲学,它诗性;它不仅幻想,它真实。”

“我曾写过死亡、写过爱、写过孤独,但我从未写过‘命运’,因为我不敢。”

“而这款游戏,写了。”

文章最后,她写道:“我要重写我的下一部小说,标题就叫《裂界诗篇》。”

她不是唯一一个被这款游戏唤醒的写作者。

在影视编剧圈,多个微信群正在疯传《星界之门》的支线剧情整理pdf。有人感叹:“这谁写的?比我们剧本写得还好。”在一次剧本工坊的私下聚会上,编剧江启文对着投影幕说:

“我们写剧本,讲‘起承转合’,讲‘人物动机’,讲‘情感递进’。可你们看这个npC——一个只能交三次任务的边缘人物,他的台词只有四句。可我记得他。”

“他在雪原上点燃篝火说:‘我不知道你是谁,但如果你愿意停留一夜,我愿意烧光最后的木柴。’”

“这就是好写作。”

会后,多个编剧团队联络游戏开发商,希望购买文本使用权,合作剧集改编。对方回应:“我们不急,星界属于所有人,不属于某一个屏幕。”

那段时间,上海的一家小剧院里,先锋戏剧导演陈宁正在排练一部新作——“裂界审判”的舞台实验剧。舞台没有布景,只有一面镜子。观众坐在镜子对面,演员站在镜前自问:

“你是否曾放弃?”

“你是否曾被自己背叛?”

“你愿意为了意义,承受无意义吗?”

最后一幕,演员轻声念出游戏中的那句诗:“若命运不肯记住你,你就成为命运。”

演出结束,全场寂静,掌声持续了十分钟。

与此同时,在豆瓣音乐小站,一位独立音乐人方与白上传了她的原创ep《星界里的声音》。她说:“我通关游戏的那一晚,耳鸣了一小时。我把耳鸣变成旋律,把npC的台词写进歌词,把裂界斩的节奏变成鼓点。”

她的主打歌写道:

“你走了那么远

却仍在原地

你斩断命运

却仍流着眼泪

星界不说话

但它记得你”

这首歌登上网易云热榜。评论区里,有人留言:“我听着这首歌,重新走了一遍旅者营地。我想,我还没准备好告别。”

文化评论界也开始发声。在《南部人物周刊》,文化学者韩启山写道:

“《星界之门》之所以被导演、作家、音乐人广泛接受,不是因为它‘像电影’,也不是它‘像文学’,而是因为它拥有一种稀缺的文化品质——愿意倾听。”

“它不像现代商业作品那样急于表达,而是慢慢地、安静地、等待你靠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