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庆中兴休息的云

第946章 宗禄干系天下安

 隆庆元年过去了,现在到了隆庆二年,现在朱载坖要给朝廷制定一个计划了,当下必须要解决的肯定是清丈田亩,从苏松两府向大明的南北两直隶和十三布政使司推广。

 但是朱载坖很清楚,在地方上除了士绅们,占田更加可怕的就是朱载坖的这些亲戚们,尤其是这些世袭亲王们,他们才是占有大量的田产,兼并土地的大头,而且地方官府对于他们是没办法的,藩王们扎根封地数代,权力岂是他们这些流官所能够比的,更何况他们毕竟是皇亲,即便是上奏皇帝,也多获得宽宥。

 何况现在朝廷还拖欠了大量的宗禄,底层宗室们生活困苦和亲王们骄奢淫逸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现在要清丈田亩,藩王是绕不过去的一道坎,高拱和杨博是极为支持此事的,因为他们的家乡山西和河南是大明藩王最多的两省,山西的晋王、代王、沈王这三位藩王占据了山西绝大部分的良田,河南也是如此。

 河南更是吓人,河南一省,分封十位亲王,河南藩王众多,甚至有一府两藩者,如河南府、卫辉府等,亲王之下的郡王、将军、中尉等宗室更是遍布全省。这些藩王们广置庄田,兼并土地,地方有司不能制止。

 这些王府的土地,除了赏赐的之外,多是奏讨的土地,诸王奏乞庄田,除奏讨闲地、河滩地外,还将魔爪伸向百姓的良田。藩王强指某处良田为荒地,或者诈称某地为百姓所占,请求皇帝赐予。在皇帝命人勘查实情时,地方官府或畏于王府势力,或与王府沆瀣一气,便把藩王想要之地指为荒地、闲田拨付藩王,造成地方百姓敢怒而不敢言。

 这些事情是经常发生的,尤其是在孝宗时,孝宗为人宽厚,对于自己的小舅子奏请庄田都予以准允,何况同宗的藩王们,王府庄田正是在孝宗时开始大规模扩张的,其实不止是王府庄田,外戚、勋臣、皇庄也都是在这个时候快速膨胀起来的。

 山西的情况也是如此,据杨博等人的奏报,山西全省王府庄田就达一万五千余顷,这还是明面上的,没有被朝廷掌握的田产有多少,连杨博也说不上来。

 这就形成了一个非常可笑的情况,亲王、郡王们田连阡陌,对于朝廷的宗禄根本不在乎,而宗室中底层的镇国中尉、辅国中尉、奉国中尉之流很多人温饱尚且不能保证,朝廷收不到税,也就无法给他们支付宗禄,王府占有的土地越多,朝廷的财政收入就越少,宗禄就更加不可能保证了。

 所以宗禄问题和王府庄田要一起解决,面对这个问题,内阁也有些头大。嘉靖末年,面对日益增加的宗禄和朝廷入不敷出的财政,嘉靖和严嵩、徐阶等人已经想了一些办法。首先就是在宗室内部进行调整,让领取巨额宗禄的亲王们自请辞禄,减少亲王们的宗禄,让出一部分禄米额数对其进行补贴。

 再一个就是减少亲王,嘉靖在位时,对于这些藩王可不客气,嘉靖四十五年间,共有徽、辽、寿、汝、泾、伊、景七王或因无子,或因有罪而被除国,这些亲王们被除国之后,当然可以节省大量的宗禄,但是亲王领取的宗禄虽多,但是数量少,现在仅存二十四位亲王,但是郡王、将军等则是不计其数的。

 所以之前在徐阶的主持下,对宗禄进行了大幅度的调整,对郡王以下宗室禄米的裁减是毫不留情的。从裁减范围来看,被裁禄的宗室包括吉、益、衡、荣、岷五府以外的所有郡王、将军、郡县主君和仪宾。郡县主君和仪宾的宗禄减少了一半,郡王将军减少五分之二,中尉减少五分之一。

 但是嘉靖末年的这次宗禄改革并不成功,即便是在减少了宗室的宗禄之后,地方官府也发放不出这么庞大的宗禄,尤其是河南、山东、山西这三省,宗室众多,宗禄开支浩大,宗藩们根本领不到相应的禄米,大量宗室陷入极端悲惨的境地。为了改变宗藩的窘境,缓和朝廷收入减少与宗藩禄银增长的巨大矛盾,宗禄改革应运而生。改革的重点,不是发放条件,而是削减宗禄数额。削减幅度相当大,以至于出现对于宗室们苛待太过的看法。